应对催婚,你需要基因思维!!!

每逢佳节被催婚,相信江湖各路单身狗都没少中招。

又一次面对三姑六婆的花式催婚,正当你默默谋划着是霸气侧漏地怒怼回去,还是笑嘻嘻地温柔一刀的时候。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三姑六婆那么关心你的人生大事,还挖空心思变着样地催婚。

答案可能是:

1、体现优越感

提起你没对象这件事不是为了提醒你,而是为了唤醒他心中的优越感:你找不到对象,麻烦在你这里。无关痛痒的关心,反复地催婚,有时候是一种变相的炫耀。

2、真心关心你

为你着想,真心希望你早日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以他们人生的经验指导你,希望你的人生之路走得顺顺当当的,少经历痛苦、少走弯路,是发自内心的关心。

燃鹅,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促使三姑六婆热衷于催婚的根本原因是你的基因。

准确来说,是你和三姑六婆们共同的基因。


我知道,你肯定不相信,不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事情要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起。

自然选择,大家都很熟悉。简单说,就是生物有意、无意地朝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方向变异,并且保留有利的基因,淘汰不利的基因,达到最适者生存的状态。

譬如长颈鹿,一开始可能只是一只鹿刚好脖子长得比别的鹿长一点,而这么一点小小的优势便让这只鹿不用跟其他的生物争抢低层的食物,它可以独享高层的食物,吃得更饱,生活更加的滋润。

温饱思淫欲,填饱了肚子的长脖子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撩妹,也就繁殖了更多的子孙后代

后代中有些鹿继承了老爹的长脖子功能,跟上老爹吃饱撩妹的节奏。

而那些短脖子鹿此时还在为眼前的苟且争得头破血流,别说撩妹了,温饱都成问题。

如此循环,短脖子鹿就渐渐被淘汰了,或者朝其他方向变异。

燃鹅,达尔文同学又发现,鸟的美羽夸耀行为和鸣声、狮子的鬃毛、男性的胡须等的起源用普通的自然选择是难以说明的。

最典型的就是百鸟之王的孔雀,雄孔雀长着一个五彩缤纷的巨大尾屏,这个色泽艳丽的长尾巴其实是个累赘,这尾巴不仅不能成为攻击或防御的武器,若碰上猎食者,还会影响自己逃跑的速度。

所以,达尔文同学又提出来“性选择”理论,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如孔雀的尾、雄翠鸟的鸣啭和雄鹿的叉角等许多次生性征,都是性选择的产物。

想要撩妹,除了吃得饱、有时间,颜值高也是很关键的。

燃鹅,又是燃鹅,

自然界还存在一种无私奉献的生物,如工蜂、工蚁,它们无法繁殖后代,却为了群体利益勤勤恳恳劳作。

无论是自然选择理论,还是性选择理论,都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进化出工蜂、工蚁这样的无私奉献者。

为了解释这种利他行为的进化模式,诞生了群体选择理论。

群体选择理论认为,不同群体在生存和繁殖方面的成功率存在差异,而进化会朝着对整个群体有利的方向发展。

为了群体的利益,一个生物个体可能会限制自己的繁殖率,使整个群体的数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从而避免耗尽整个群体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

只有当整个物种拥有某种有利于整个群体的特质时,这个群体才能存活下去。那些自私的种群则会因为过度开采整个种群所依赖的生存资源而最终消亡

原来,动物也懂计划生育?

燃鹅,还是燃鹅,

看了群体选择理论,你是不是感觉哪里不对,难以信服?

是的,群体选择理论提出没多久,便遭到了质疑。

试想,蜂群中存在两种不同倾向的蜂,一种为了保护资源,无私自杀;另一种则自私地狂吃不止。

那么无私的蜂会因为少有或者根本没有繁殖机会而绝种;而自私地蜂会存活下来并繁殖更多的后代。

也就是说,作用于群体内的个体差异的选择力量超过了作用于群体的选择力量。

群体选择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它在进化过程中只是一种微弱的力量

为了解释“利他行为问题”,威廉·哈密尔顿同学(陌生的名字)站了出来,他提出了“广义适度理论”(同样陌生的理论,但是很重要)。

如果获得帮助的人与提供帮助的人有基因关联的话,利他行为就有可能得到进化。比如,父母会牺牲自己去拯救孩子的性命,因为孩子身上携带了父母基因的拷贝。

这一逻辑也适合其他亲属间的牺牲,只要受益者获得的适应性收益大于利他者付出的代价,那么遗传亲属间的利他行为就能够得到进化。

从基因的角度出发,只有基因拷贝利益的最大化,根本就不存在宏观上的利己和利他的区别

三姑六婆催着你去撩妹,去钓金龟婿,并不是单纯的关心关怀,也不是简单地寻求优越感,她们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基因能有多几份拷贝,哪怕你们只有1/16、1/32、1/64,甚至更低的共同基因。

明白了其中道理,若再次遇到三姑六婆催婚,至少可以表现得理智一点,不必急着怒怼回去,或许可以尝试“非暴力沟通”(参见《看好你的暴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应对催婚,你需要基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