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不变的宫斗连续剧

01


当我准备开始收拾行李,想着明天即将到来的上海之旅时,被微博上一个奇怪的热搜吸引住了。

“同学在群里问7号要开会吗”就是这样的一条热搜,当时已经是热搜榜第一名了。

说实话,当我了解了事件之后,心里瞬间涌现了一万个黑人问号脸,那个群管理员确定不是一个煞笔吗?


以前总说路人不上网,难道现在的大学生都不上网的吗?中山大学学生会事件也才过去短短地两个月而已,竟然又能出现如此荒唐的事情。

更荒唐的是,看到有的帖子说学校的相关组织正在调查是谁在报料,不得不说,学校的好奇心还挺重。

而作为一个曾经也是在学生会风风火火的某部长,哦不,是一个打杂的某部长,我却好奇那个群管理员所说的身份和语气到底应该是哪种“身份”和“语气”?

中山大学学生会事件以中山大学学生会删除公告并在官方微博致歉结束。但是,帖子不存在了,那些已然浮在一些学生身上的官僚气息也可以按下delete键就能一并的删除吗?这反复出现的同类事件在下一届学生群体中难道不会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吗?

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可以明确的感知,当前的大学学生会已经在社会舆论的中心被大多数人异化了。它是官僚、做派、形式、内幕、权威、利益,等等一系列负面词语的代名词,甚至就是黑暗面厚厚的壁障。

02


网上有很多关于学生会的段子:

“这事,派个小干事帮我做做就好了,反正他也想往上爬。”

“这XX老在大家面前顶撞我,哪天我让他好看。”

“你是那个XXX,我觉得你挺努力的,好好努力好好干。”

“每天很晚回去,喝得醉醺醺的,说是为了当上主席必须经过的应酬。”

“我问他累吗,他回答说累,然后叹了口气说,没办法,谁让我坐这个位置呢。”

虽然我待在学生会的期间没有亲身体会过以上,但是这些话语的影子就是学生会真实的环境,用一个新闻专业的话语来说,就像是一个拟态环境。

即指,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

现在想想,那时候不同年级、不同学长、不同部门之间的博弈与胶着,再加上分工、职位与老师的参与,整个学生会的气氛一下子就变得很微妙了,妙不可言。

03


我自己也曾很多次被我的弟弟妹妹们问过,上了大学需要参加学生会吗?


每一次我都坚定地向他们说:当然需要。

这样的建议可能是一种黑暗教育,给出的理由就是,不在学生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生会,不变的宫斗连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