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排课万不可胡乱为之

文 黎浩楠

随便去到几所学校,问一问课程设置的专项负责人:贵校的排课依据是什么?可能得到不同的答案。有的负责人,面露难色,顾左右而言他,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想过排课还需要什么依据,不过是“从心所欲,不逾矩”,随便一排了之,总课时与总节数凑够数就万事大吉。或者这里面涉及到利己的操作,不便为外人道也。而有的人则说,学情优先,规律优先,主要依照学生的学情与学习规律来排课。

不难发现,不同的学校,排课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在排课这件事情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要么私利当先,要么随意为之,学校课程的生态环境并不良好。排课无小事,就一些现状来看,排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校主要通过上课来进行教学,一些学校对教师的督导非常严格,几至于严苛。随时检查教师上课的资料,这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重点抓的是课上得怎么样,在上课之前的排课环节却被忽略了。谁来上课,在哪一个时间段上课,上多少课,这些属于排课的内容,很少有人来过问。打个比方,一辆列车,什么时候开,谁来开,开多久,几个方面都很重要。可是到了教育领域,都重点在关注教师的课上得怎么样,甚至只关注教师的课上得怎么样,就好像一辆列车,只关心列车司机技术怎么样,其余的都不考虑,这岂不是相当荒谬!

课表不见得是上面亲自排的,但往往体现上面的意志。当教师质疑排课的科学性的时候,一些上面的人往往就不高兴。学校的排课水平,直接体现了相关人士的气度、课程研发团队的思想深度以及学校的办学高度。在排课中搞小动作,耍小聪明,党同伐异,都是不可取的。爱之,则让其在黄金时段上课,不必五更出门;恨之,则让其长期上最后一节,披星戴月而归,这于个人而言,因爱憎而左右工作,便是没有气度;于团队而言,不顾学情与规律,便是缺乏思想深度;于学校而言,没有立足学生与学校的长远发展,没有立足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发展,便是缺乏办学高度。

学校排课,至少经历了这么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刀耕火种”的传统排课阶段。一个不上课的所谓“职员”在那里苦苦地排课,因为职员的时间,与任课教师比较起来,相对宽裕一些。排课这一重要的任务,自然地落到了职员身上。似乎许多学校都是这样的操作方式。职员同志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排出来的课,在时间上不相互冲突。也就是教多班的人,在时间上能够错开即可。

当然,满足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之后,还要调度一下成功学里推崇的“情商”,走一走通向成功的“捷径”,把委之以重任的重要人士的课,尽量调在比较好的时间段:早上不能太,中午不能太晚;下午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晚自习也是。于是,上午、下午的第一节与最后一节,晚上的最后一节,自然不能给他们排课。排了也要被返回调整,与其触怒逆鳞,不如投其所好。久而久之,聪明的职员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排课模式。

第二阶段,是计算机为王的现代排课阶段。排课的人终于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苦了,利用计算机,很容易就能达成上课人时间不冲突的目的。与传统排课相同的是,都要用一点“成功学”。然后,排课人把所排的课表上交审批,审批人有其重要的人际交往圈子,从“一人得道”的角度来说,还要普度一下跟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因此,还要再次做出一些调整。

于是,现在的排课模式就形成了:计算机随机排课,力求不重复——排课人成功学调整,力求审批通过——审批人裙带学再调整,力求利益最大化。简单地说,这样的排课就是让一些权力大的人,率先在黄金时段上课,余下的时间段,其他老师分。说的再清楚一些,排课就如同选课。权力大的人最先选,与之关系好的人接着选,其余的人没得选。

没得选的课是哪些课?比如,上午第四节,学生饥肠辘辘的课;比如,下午第一节,学生睡眼惺忪的课;比如晚上第三节,学生精神倦怠的课。这些时间段的课,上课的体验,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可能都不如黄金时段的课来得佳;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多数时候也不如黄金时段来得好。这说的主要是学生精神状态方面的原因。学生状态不好的课,上课人上着很着急,怒其不争,效果不佳,往往若有所失,自然不喜欢这样的课。

当然,一些时间段的课不被喜欢,也还有老师方面的原因,更多的还是老师方面的原因。比如,坐班的时间是上午9:00—11:00点,于是第一节8:20—9:00的课,就有老师不喜欢,因为没到坐班时间,他们不乐意早来。上午11:20—12:00的课,也有老师不喜欢,因为过了坐班时间,他们不乐意晚走,影响吃午饭。同理,其它不在坐班时间内的课,都不被一些人喜欢,尤其是高中的晚上最后一节,结束时候已经十点多。

因为老师们对于课的时间段,有一些情感上的共识。所以,职员在排课的时候,会用成功学,让一些重要的人,避开一些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时间段。而负责审核的人,也会利用裙带学,让与自己关系好的人,避开一些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时间段。于是,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也形成了两种上班模式,常年有人朝九晚五,逍遥自在;常年有人早出晚归,呕心沥血。这个就是排课达成的效果,或者说这个就是排课里面的学问。

有的管理者,每学期开始的时候,知道排课的不科学性以及不公平性,先入为主,采用了坦然道歉的态度。向老师们解释说“时间仓促,能力有限,多多包涵”。这让人细思极恐,那么余下的一学期,大家都要执行“时间仓促,能力有限”所产的课表吗?另外,课表既是安排给老师的,也是安排给学生的。负责排课的人,不单要让老师们“包涵”,更应该给学生解释清楚,请求学生的宽恕——如果宽恕有用。每学期考了成绩,不要只是来一个有关成绩的教师排位,还应该看一看时间投入。长期上黄金时段的人,如果最后的教学结果不好,本人与排课人,不是更值得反思吗?

回到之前的观点,学校排课的水平,体现办学的高度,学校排课万不可随意操作,更不可私利当先,也就是学校排课不能胡乱为之。排课不够合理,即对学生不负责任。说得大一点,就是对众多家庭不负责任,对民族的未来不负责任。排课时间上的规划,影响教师教学内容的增与删;排课时段上的设计,影响教师教学内容的简与繁。排课的水平,体现的是相关人士对教育的理解,折射的是一所学校的办学追求,影响的是一所学校的教学成果,塑造的是一所学校的教育形象。

那么怎样进行排课?不妨做到这两点:一是遵循规律,二是立足学情。一天中,哪些时间段做什么效果最好,有内在的规律。比如,要求早上大声朗读,要求晚上宁静思索,时段不同,适时安排,这些就是在尊重规律。比如,让学生读语文还是读英语,让学生思考物理还是思考数学,结合学生特点,平衡学习容量,这些就是在立足学情。

职场上比较流行一个观点,9:00—10:00,适合做比较困难的工作;14:00—16:00,适合做有创意的工作。应该说所有的学科,都有它困难的部分,也都有它需要创意的部分。因此,从排课的层面来讲,这两个时间段,应该尽量做到学科均衡,并结合班级特色,适度做一些倾斜。理科就向数学物理多倾斜一些,文科就向数学英语多倾斜一些,没有文理分科就向三基学科多倾斜一些,这样做就是在遵循规律。如果一门学科的上课时间,长期都是在边缘化的时间段,这就是没有遵循规律。

立足学情,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相同属性的课程上,做一些适度的交叉,让学生能够适时换一种思维,从而避免学习的单调性,减缓长时间学习同一学科所造成的疲累。在思维的切换中,在新鲜的刺激下,去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两节物理之后,就不要再排两节数学了,不妨排一节英语或者语文调和一下。

排课人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电脑排课之后,在没有时间冲突的基础上,运用人对教育的理解,去调整不符合规律的地方,去调整不符合学情的地方。课表里面要有人,要有排课人理性的考量与智慧的抉择,从而让电脑排出的课表,因为人的参与,质量上得到提升。课表更要关注人,这里的人既是学生,也是老师。课表既要关心师生的上课体验,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里说:“多数教育专业的学者把教师的工作看得过于简单,更不用说教育行政人员、大众媒体的有关人士等外行一般人的看法了,他们认为教师工作谁都可以胜任。”这是教育在大环境里的处境。而排课在教育环境中的处境也是如此。许多人把排课看得太过简单了,认为谁都可以排课,认为随便怎样排课都行。这显然是不对的。

课表是课程的起点,融入了学生的梦想与愿景,像桥梁一样,通向无数个不同的美好未来。课表是细化了的教育理念与办学追求,是最直观的教育良知。课表也是一种规划,既是当前的,也是长期的。教师与学生,日复一日执行课表,一点一点实现梦想。所以,学校排课万不可胡乱为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校排课万不可胡乱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