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基础哲学》读书笔记10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与教育

马克思的著作分两个阶段:早期的人本主义时期、后期的革命时期。

一、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一)唯物主义。1.英国维物主义。培根:新知识可以用来提升人类的福祉,促进人类的进步。科学就是不断创造新知识的工具。霍布斯:科学是发现和研究运动定律及其对物体本身影响过程。洛克:人性是可变的。2.法国唯物主义。孔狄亚克的“感觉论”认为人类活动和思维过程都是经验和习惯)。

(二)社会主义。圣西门:“工业主义”他主张发展是指全社会的进步而不是单个的个人进步。傅立叶:对人类的完善性深信不疑,呼吁新的社会制度应当建立在他的“通过协作以达到完善”。欧文:激烈的社会变革是必须的,只有通过广泛的、根本性的社会变革,人类才会进步。

(三)政治经济学。一是亚当斯密《国富论》,鼓励最大程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描述在个人自主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经济活动的规则。二是李嘉图,他把“工资”定义为位生产一件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

二、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马克思主义

(一)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认为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并且最终到达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根据这种辩证法的运动规定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形成一种社会主义觉悟和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要充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就必须努力造就有社会主义信念的新人类。

(二)教育方法和课程:马克思1869年赞同义务教育,但反对任何建立在阶级区分基础上的课程。马克思倡导技术和工业教育,但反对狭隘的职业主义。他赞同一种由三部分构成的课程:智育、体育以及技术教育。技术教育不仅包括商业实践训练,也包括生产过程的一般原理。这就意味着要弥补学徒制的不足。

(三)教师角色:马克思主义强调教师和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理想的教师既要擅长专业,又要能够清晰地理解所教学科的政治意义。教师传授的主要是一些事实性知识。非常强调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并且加上了政治因素。课程知识必须由教师来解释,而不能由学生来解释。

三、对教育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

马克思主义对整个世界及其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些在某种意义上是消极的。一些国家努力去提出旨在消除所谓的冷战威胁和防止马克思主义入侵的教育政策。把哲学扔进“历史的垃圾箱”被认为是马克思的观点。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分析似乎并没有在普通民众间产生动力作用,促使人们投入到批评家所倡导的社会和禁忌改革中去。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教育领域,也出现在广阔的社会领域。普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似乎漠不关心,甚至充满敌意。他们认为激进的教育者必须要做的就是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是永远有效的思想体系,而是把它看成是一种“观察额问题的方式”。

                                                                                   2017.10.22重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基础哲学》读书笔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