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看好知乎“想法”?

对的,不赞同知乎推出想法这种“快消”式的个人分享工具。

不可否认,闪屏的介绍把“想法”这个功能“包装”得很成功,逼格很高,一个随时随地记录个人想法的工具?然而当你实际进入tab 后,不论从设计,交互,内容来看,一股浓烈的“朋友圈”味道扑面而来,知乎版朋友圈?严格来讲,“想法”是开放式关系链,朋友圈是封闭式,所以更像是知乎版微博。

那么,“知乎版微博”为啥不赞同?从知乎“一贯”的定位而言,“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核心分词是“分享”+“知识”。知识是什么?往大了说,人类智慧的结晶;接地气的说法,你比隔壁老王了解得更多的事物。无论出于何种初衷,你愿意在某个至臻之境将这份认知传递给隔壁老王,这就是知乎的价值所在。


图片发自App



但是,人类的结晶是一两句话的一个“想法”就能表达清楚,传递到位的吗?至少对于大部分知识或者更具体的说,目前知乎上传递的大部分知识,这个答案是否定的。“知识”本身应是严谨而成体系的,我想这也是知乎以“话题”的概念来收拢内容的初衷。而“想法”这样短平快的分享工具不利于“知识”的沉淀和传递,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有些背道而驰。

当然,知乎既然这样做,肯定有一万个以上的理由来支撑“想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觉得:知乎发展到现在,从创立初期极小戳互联网精英的圈子,到各行各业泛精英的加入,到目前越来越“平民化”(消费人群与精英人群的比例指数级拉大),过程中引入的鱼龙混杂必定导致初期和中期进入的行业精英的逐步逃离,失去平衡后即是劣币驱逐良币。

那么,为什么知乎会越来越“平民化”?估计这背后也会有一万种以上的原因,资本压力?成本压力?老板内心对知乎定位变化了?当然,这是一个产品发展历程中的正常生命周期表现,产品要不断发展,向前看。

扯远了,回到前面探讨的问题,既然知乎已然发展到了越来越“平民化”的阶段,也许内部数据看到,大盘互动率越来越低?互动质量越来越低?那么未来产品又应该是什么方向?其实,知乎的主要用户群体已经过渡到了“平民消费者”,如何能服务好这部分群体?如此严谨,成体系的海量内容,谁还有“闲心逸致”来细细消化?于是,“想法”的这个创意应运而生?!

老实讲,从听到知乎想法后的第一反应是,想法可能是一个个人工具,辅助生活中的创意或思维的记录整理继而转化为“知识”,再通过知乎进行传递。

必须得承认的是,以上都是作为普通用户在“上帝视角”下的讨论(自以为看到了产品的方方面面),最清楚产品情况的肯定还是他的爸妈。

我远离微博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胜其烦的,质量低劣的feeds 广告以及超大幅度的娱乐媒体内容。不知道有“想法”之后会是怎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不看好知乎“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