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亚当斯密有感——我的道德观

亚当斯密说:

人类有自私的原始情感,我们自己的毫厘得失,要比另一个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最高利益重要得多。

但是既然我们是为自己有关的事情而考虑,那么什么东西促使高尚的人在一切场合和平常人在许多场合为了他人更大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呢?

这不是人性温和的力量,不是造物主在人类心中点燃仁慈的微弱之火,即能够抑制最强烈的自爱欲望之火。它是一种在这种场合自我发挥作用的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种更为有力的动机。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住着、内在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伟大的法官和仲裁人……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感触。

感慨西方的哲学思想同样有着质朴的地方。同样是亲近自然与大道。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古人云,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人们的内心情感是美好的,可以一定程度下限制自私,但是自私自利的本性又会不断地卷土重来。

亚当斯密认为,真正能够约束人们的自私自利的东西,是让人们产生关联,彼此产生互帮互助的意识。通过人们的理性、道义、良心等等内心的法官来约束自己的欲望。这就需要社会有合理的机制形成公平的制度,建立有效的社会职能部门,不是来限制人们的行为,而是给人们的社会活动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良性土壤。

这种良性的土壤很重要。

所以法律对社会很重要,道德也很重要。

但是道德的本质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道德情操,不是别人认为这样做好,我就要这样做。

社会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对各种行为的评判性认知。人们可以当作参考,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道德风气会让社会更加秩序、稳定。

但是这远远还没有达到道德的真正的力量。道德的真正力量在于个人从中汲取应对事物的智慧。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听到很多道德观,但是这些道德观,并非限制自己、约束自己的枷锁,他们是参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一个人要想成长,就需要思考每一个道德元素在他作用于世界过程中的真正价值。比如,交朋友要厚道,这种厚道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厚道,什么情况下要厚道,什么情况下不能“厚道”。

当有了丰富的社会实践体验,我们对一个道德规范的认知,就会更丰满,更富有灵活性,更能洞悉它的出处、本源,也能够知道它的终点,也就是社会作用点。这个时候,这条道德规范,就不再是规范,而是我们的智慧,是我们做事的分寸,是我们的行事风格。

在别人看来我们具有道德表现,但是在我们自身,它是我们把握客观规律的思维外显。

所以古人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就是说真正洞悉“道德”本质的人,是不会拘泥于社会道德习俗,而是洞悉大道。而另一部分人,只是遵守道德规范本身而已。

但是不能说道德规范就不应该遵守。恰恰相反,道德观是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元素。是文明的沉淀,它可以让社会效率增加,让社会风气更好。

就个人成长而言,我们追求自由发展、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能排斥道德,但是也不能仅仅靠自己的“道德”力量约束自己。因为不通过与客观世界作用,是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客观思维的,那么就不会形成自己的做事分寸,也就容易失去“道德”。

所以我们会看到“岳不群”之类的“伪君子”,并非他不知道道德的重要性,而是他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庞大的自我与自私让他失去了客观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所以他就很难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他们只知道怎么表现让别人看起来好,但是骨子里却没有洞悉到这种表现的本质内涵。过于强大的自我虚荣又让他不愿意正视自己的欲望,而是去在人前压制,最终就在人后被欲望所反噬。事实上,欲望的化解,最重要的来自于对他人的责任与真正的客观。一个人只有在群体中,在客观环境中通过与人互助,通过责任承担才能够形成应对客观事物的分寸感,自身的欲望也会得到相应的约束,就会形成道德表现。

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经常被告知怎么做是道德的,怎么做是不道德的。单纯的认识对错,对我们智慧成长不利。我们要认清道德评价背后的本质——与社会作用的过程中、与客观事物作用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智慧。

我们应当以圣人的言行当作参考,当作智慧的养料,而不是当作约束和教条。

圣人的道德力量是建立在与社会、与自然的关联之中的,他们的道德不是普通人口头上的道德。我们要在圣人之言的指引下去体验生活,去行动,去实践。从中寻找做事的分寸,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在汲取营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做事风格。这个时候无所谓道德,与社会融合,与环境融合,在其中做恰当的事情罢了。

这就是我的道德观——对社会来说,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的的行为规范;对于个人来说,道德是分寸感的外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亚当斯密有感——我的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