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不尘,与尔同明

文/张先

抄袭必究

明万历小镜,做工甚粗,镜铭甚好。

“尔象斯团,尔质斯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影我之形,印我之心。我心不尘,与尔同明。”

如尘空空,如尘飘飘,如尘荡荡,如尘渺渺。

如尘,如仙,如俗。

我心不尘,在俗与仙之间,在惠能和神秀之间,不卑不亢,不仙不俗。

分寸适度,最惬人意,这也是这个令人焦虑的时代所欠缺的。

这大概率是我们难忘的春节,此刻,你我一样被困在家中。

无聊。但无聊,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这大概是我重读《苏东坡传​​​​​​​​​》的一个契机。

我发现道教居然是这么有趣。

人物传记类的书一般都很枯燥无聊,除非读者对主人公特别感兴趣,所以我只读过两本,一本是《慈禧​​​​​​​​​》,另一本就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很有意思,真的建议大家看一看,不仅要看看苏东坡,还要用另一个角度看看王安石。

在第十八章,苏东坡三个朋友送他到九江,一个是好友陈慥,一个是小他五岁的参寥和尚。另一个人就有意思了,百年道士,乔同。

当时乔同大约一百三十岁,传说他后来由坟墓里复活。苏东坡到达九江,曾多走一百里的陆路把老道士交给兴国一个朋友。乔同爱鸟兽,出门常带宠物同行。

据子由的说法,他日后后来被驴踢死。几年后,一位和尚告诉子由,他在某地遇到一个僧人,自称乔同,在黄州认识苏东坡。

子由问起他的形貌,恰和老道士相符。听故事的人有一位是兴国太守的儿子。他回家说给父亲听。 太守为证实乔同复活的说法,叫人打开坟墓,发现只有一根竹杖和两根胫骨,尸体不知去向。 见林语堂这么客观的讲这个故事,我竟怀疑得道家修仙真的可以成功(⊙o⊙) 从道家的神仙体系中确实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李白的恩人“吴筠”的《神仙可学论​​​​​​​​​》和《形神可固论​​​​​​​​​》。 苏东坡炼丹田之气,练瑜伽之术。我觉得他骨子里存在的是道家的思想。 不然,在那个一不留神便变成尘埃,一不留神便变得渺小的时代,苏东坡不可能这么自由充盈。 就像林语堂在一开始便不客观的讲“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我一向喜欢道教,道教是个特别好玩的宗教。 不仅仅因为炼丹之术涉及许多化学知识,也不仅仅因为许许多多有趣的神话故事。

因为道家的思想,真的可以带给人幸福感,或者说教你去获得幸福感。

道家讲“吾丧我”,什么叫“吾丧我”?

可以把这个“我”理解为被社会异化了的我,就像知乎最近热榜中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埋葬一个真实的自我,去换取世俗的成功呢?”

答案大部分是愿意。

这个“我”是在社会,身份,风气,他人的眼光中重重包装的“我”。

可以说,大部分人又都在人生旅途中寻找这个真实的自我,这个“我”便是“吾”。

当你丢下“我”这个包装,回归真实的自我,独乐放空,自由充盈,所做任何事情都是自己想做的,自然幸福。

所谓不仙不俗,说到底,还是时而埋葬真实的自我,时而把他呼唤出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语出《孟子​​​​​​​​​​​​​​​​​​​​​​​​​​​​​​​​​​​​​​​​​​​​​​​​​​​​​​​​​​​​​​​​​​​​​​​​​​​​​》,《红楼梦​​​​​​​​​​​​​​​​​​​​​​​​​​​​​​​​​​​​​​​​​​​​​​​​​​​​​​​​​​​​​​​​​​​​​​​​​​​​​》用此当作镜子的雅谜,  人与人自己,人与世界宇宙也是同样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不尘,与尔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