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泡得到,吴晓波,樊登,高晓松等老师的课程多年,看过了万维钢老师的书《学习究竟是什么》,我自认为对于学习是有信心的。
这次借用机会挑战滑雪项目的学习,我决定不请教练,并在充分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刻意练习,我做到了,而且有了非常大的收获。
在进场之前脑子里是有一个学习蓝图的,基本逻辑就是利用自己的前概念,扩展新的神经链接,学习方法逐步积累,但是一开始前概念太少,对滑雪真正的零基础,过于自大,甚至想着什么附加装备都不准备,在吃饭等待中看到了别人使用手刹的场面,于是决定租用了一双手套,这也是在其中做对的非常重要一件事情。
学习的方法体验收获:
首先是感受,穿上厚重坚实的滑雪板鞋是什么感觉?走不动,极不适应。
卡上滑板是什么感觉?连膝盖和大腿都受到了限制,感觉并不好。如何顺利取下鞋子?我自己用手掰,感觉是极度不美好的。看到有教练说用杆子在后面轻轻一戳就好了,我发现我的滑板后面就是一个窟窿眼,没有可以戳的地方,我选用了一对坏的滑板,使用撑杆不能顺利取下来。后来学会用脚踩帮我节省了好多的体能。
我们只有让自己真正适应自己的身体和工具了才能心态稳定的开展这样一项运动和工作,没有准备的行动是注定失败的,我自己第一时间研究了踏板的卡扣。
站着,走路的感觉,如何站稳,如何保持身体的平衡。我自己找了一下感觉,但是时长不够,就被一群有心机的教练忽悠上了中场滑道。
关于这些教练的逻辑,我也在观察,我对好的教练和坏的教练是有一些认识的,更何况我自己也在学习《高绩效教练》这本书是有收获的,在和同事以及和患者沟通中利用了这里的教练技巧。书里举例也是讲的一个滑雪教练,所以我才有底气说我不需要教练。
就像驾校的一些教练一样,如果不给你思考的时间,只是让你记住一些公式,这不是好的教练,真正的教练应该不是给你灌输一些知识干货和标准,应该让你自己发现问题,使用提问的技巧让你自己真正的体会,顿悟,理解。
雨刮对准哪条线,他们没来得及让你感受到轮子会在哪里,看到哪个信息了就做什么。这些并不会让你学会开车,但确实可以帮你在最短训练时间内拿证。学会开车和想要通过考试是两个需求,教练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是只完成后者而不对前者负责。真正学会开车必须是把车当身体,真正做到空间构象清晰,最后反而就是条件反射了,不需要去刻意记那些所谓的标准KPI数据。
而这些滑雪教练给了我们一个恐慌的机会,更多人因为害怕而必须选择请教练。这是一个优秀的营销场景,可以把你的恐惧放大。销售卖的都是故事,都是你的情绪,恐惧就是一个好的销售场景。当你感觉孤立无援的时候你是需要一个靠山的,我就是,来找我吧。
第一次从中场滑道下行,丢掉了钥匙串和蓝牙耳机,这代价够大的,体验了两次后决定在下面儿童区自己摸索,也就是最短滑道,这里有李建中同学,我们两个人相互切磋感受的经验慢慢的摔跤,摔跤再摔跤…
很多的精彩镜头来不及拍,因为我自己也站不稳,这就是刻意练习。
然后是观察,身边有教练教学,也看别人怎么摔的,怎么没有摔跤,正反面的观察收获。
下面有一大群人在教学,这里的教练要求大家把脚抬起来走路,把滑板离开雪地。必须学会走路。这和我自己的思路是一样的,努力让自己控制住身体,甚至因为雪不够蓬松,还需要故意铲一下,留个印子才能让自己站稳。
有小孩子教学,教练要求孩子半蹲着,把手放在膝盖上,是的,瞬间受到启发,我们如果是平行滑板,只会加速向前冲,当你不能稳定自己的身体时,唯一的结果就是摔跤,外八字会让两腿分开自然也是不稳的,摔得特别爽,怎么控制内八字?腿没有劲怎么办?手来帮忙呀,这样慢慢就能把速度控制下来了。
前面有人怎么办?要么能避开,要么提前摔倒,毕竟不能伤害别人,墙上的防撞垫是可以随便撞的,那就往这个方向撞好了。
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摔跤呢?怎么让自己不摔呢?
想要顺利停下来也是有技巧的,要学会拐弯,一般为了身体稳定,也有坡不敢向前倾斜,只能向后摔,但是这样也很难爬起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拐弯,侧摔,左侧拐弯右脚用力,内八字,右脚向外蹬就更容易向左侧倾斜,向着坡面方向摔,这是比较安全的,右脚能够平行于坡道和自己行动的方向就可以真正的把速度降下来,或者停下来,也就是可以不摔了。这个时候左侧的腿要更弯曲。
火车轨道的拐弯处也是外侧铁轨较地面更高,在研究高速滑行时候的拐弯逻辑,想要不脱轨必须学会物理原理。
实践,自己一开始没有准备的滑行记录。速度越来越快,向后摔倒,身体多处撕扯伤。当一个个技巧掌握的时候,慢慢的也对自己和场地熟悉起来了,慢慢的行动更自然了。
小时候学习自行车,学习游泳都是这样摸索的,我们不能随意冒险,但也要评估好风险,如果不愿意摔跤也就不可能学会了。
用科学的方法逐步提高自己认知的宽度和深度,这也是人生修炼的真正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