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鼠之间》:我只要一间屋子几片田地,竟也无法实现

周四的下午,索莱达南边几公里的萨得纳斯河边上,来了两个怀揣了梦想的年轻人。一个叫伦尼,心智不齐,高个强壮。另一个叫乔治,聪明强干,矮小精悍。这两人相互依靠,一起打工。

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想要一间屋子,几片田地。在美丽的河谷里,养几头牛,几只羊,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梦想存了好多年,坚定而从未改变。这样一段牢固的梦想却也毁得很快,就在这之后的第二天,乔治亲手杀了伦尼,同时也将梦想全部扼杀。

《人鼠之间》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关于美国梦想的故事。它的作者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这是部经典之作,也是美国中学十部必读经典之一,并多次被翻拍成电影和戏剧。

这本书之所以有着这么高的人气值,不仅是伦尼和乔治的不幸遭遇让大家心生怜悯之心,以及梦想的可望而不可及,更重要的是作品能让读者收获的,远远不止这些。

那么,这本书的魅力在哪里呢?

​对比与象征手法的运用

01 人物与人物间的对比运用

伦尼与乔治。作者从小说一开场就制造了两人外形的差异性,再以此逐步延伸到两人心理需求上的探讨。

伦尼高大、笨拙,乔治矮小、灵活;智力上,伦尼心智不全,乔治精明、锐利。

表面上看,在二人的关系中,乔治主导着伦尼的一切行动,伦尼只是按照乔治出的主意行事。伦尼依赖着乔治,没有乔治,他可能一个人根本无法生活下去。

而作者通过分析,告诉大家:实质上是乔治在依赖伦尼。伦尼不仅可以陪着乔治,并且永远不会背叛他,这比聪明但不忠的朋友要让乔治安心得多。

另外,伦尼是他实现梦想的同行者和见证人。他深知这个梦想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这条路太孤单,单凭他一个人,是没有办法走完的。他不断地和伦尼提起他们共同的梦想,描绘梦想里那美好又安逸的生活。

这真的是讲给伦尼听的吗?他是用这种方式,不断地坚定他对那个梦想的想象,让自己也深信,他们终将拥有一间屋子。

伦尼相信这个梦想吗?他相信!对他来讲,乔治口中的那个梦想,太过抽象,能落实到实处的是能养兔子。是的,毛绒绒的兔子,一切毛绒绒的东西,才是他摸得着,体会得到的。那是柔软,柔软的梦想。

年老与年轻。农场里充斥着年轻的荷尔蒙。那些小伙儿和壮汉们,一手可以提起两袋麦子,毫不费力地扛上肩,飞奔而去。领头的骡车夫史林姆一口气能驾驭十匹、十六匹,甚至二十匹马。

住宿的工寮里摆满了零零碎碎的小东西,有肥皂、爽身粉、剃刀、扑克牌、酒。上卷的衬衣袖子里,结实的肌肉硬梆梆地随时要蹦脱衣䄂的束缚。

他们有的是力气,干活利落、干脆。收入多,别人也不能随便欺负他们。

而断了右臂,只能在农场里打扫卫生的坎迪,年轻的时候也是一把好手,但他老了,干不动了,慢慢就只能沦为打杂的,胆小而懦弱,在这群年轻人的阴影下苟且偷生。

可是谁没有一颗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呢?尽管衰老如坎迪,但他仍然对未来有着自己的憧憬,不过他心里很清楚,他的命运就和他从小养大的牧羊犬一样------年老后被社会遗弃。

作者充满了对老无所依者的同情之心。坎迪在垂垂老矣的牧羊犬被那帮年轻人杀死后,愤怒、心疼,但也仅仅只是躺在床上,默默地流泪、伤心。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无力也无勇气与这些年轻人去对峙了。

作者也提醒着年轻人不要过度挥霍,要有长远打算。年轻的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荷尔蒙,坎迪也有过,但终究经不起挥霍。他们在索莱达的玩乐场里喝酒寻欢,把所赚到的钱,挥霍一空。

反正身强力壮,明天到来时依然干劲十足,赚钱并不难。有时甚至可以因为农场伙食欠佳,就离开这里,换个地方继续工作。

年轻人不明白的是:明天就象财富一样,终有一天会被掏空。

男人与女人。柯利老婆是这个农场中唯一的女性,但她显然是个讨人嫌的女人。外型性感而俗艳,粗俗而又不切实际。作者却给了她很多的笔墨,因为她是整个农场中,冷静而刻薄的旁观者。

不仅当面指责那些寻欢作乐的工友们,而且毫不留情的嘲讽、贬低自己的丈夫。

农场的男人们看她,不过就是一个豪放而到处勾引人的女人。可是,他们又常常会“很凑巧”地碰上她,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就会和她聊得很愉快,如果再碰上一个人,那愉快的聊天便会转变成对她的愤怒。

乔治认为她不应该来农场,这农场里的男人都像财狼虎豹,这种地方不是女人去的,尤其是她这种女人。

但这个女人,恰恰是在外面的世界受到了伤害,退回到农场这个她曾经不屑的地方。她也曾心怀梦想,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但现实社会却把她的所有梦想打碎了。她只能选择嫁人,并带着满腔的酸气,抱怨着自己原本可以拥有的生活。

她对名利的渴望被她转化为盼望异性的关注。她本来应该具有的自然魅力,渐渐在生活磨砺中变成了抑郁和不切实际的招摇。

农场里的男人们对她只是表面上的鄙视,实质内心又偷偷地觊觎。只有伦尼,不被她的女性身份所吸引。伦尼在见到她的一瞬间是被她迷住了,但他着迷的只是那卷成一条条的圆柱形的头发,因为那是柔软的代名词。

02 象征手法的运用

老鼠的象征意义。它是与本书关联性最大的动物,也是最重要的存在。老鼠的生殖和繁衍能力是巨大的,它们能在极糟糕的环境里讨生活,即使如此,也是脆弱又很容易被伤害的。这其实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工人们的社会现实,为了生活,四处飘零打工。老鼠就是这些到处流浪工人们的缩影。

伦尼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口袋里偷偷藏着一只死老鼠,被乔治发现后扔了,但伦尼又悄悄把它捡了回来。这个情节显得相当的突兀而又奇怪,但仔细琢磨一下就知道作者的用意了。

老鼠是伦尼对爱与安全感渴望的一种象征,他不扔掉一只已经死了的老鼠,其实就是他心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作者在此时暗示那心中所谓的梦想可能也是没有生命的,而且是不可实现的。

老鼠的象征性形象,很好地升华了小说中美国梦遥不可及的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发人深省。

兔子的象征意义。在这篇小说中,兔子只是活在乔治和伦尼的想象中,它是一个动物意象。

养兔子是伦尼拿来在工友们面前炫耀的资本,表明他是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因为自己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兔子成为伦尼人生梦想的代名词,小说5次提到了他们的梦想,每一次提,伦尼就会央求乔治核实让他养兔子的事,这象征着他所憧憬的美好未来。

而乔治,只要伦尼不听话,他就拿兔子出来威胁。兔子象征着一个砝码,即让伦尼意识到只要自己做错事了,收回养兔子的权利便成乔治让伦尼乖乖听话的一个砝码。

当伦尼失手捏断了柯利老婆的脖子后逃到与乔治约定的小树林里,在这里,他和兔子展开了对话。伦尼的脑海中浮现一只硕大的兔子,它嘲笑他的愚笨和无知,又不断地重复着:“他会丢你下来的啊,你这傻杂种。他会丢了你下来的啊,你这傻杂种。”

伦尼是对那只脑海中的兔子是那样的热爱,而此时兔子却在嘲笑他,以至于他的的精神接近崩溃。他觉得自己一直是被命运在捉弄着,从头到尾的梦想是一个笑话。

狗的象征意义。是忠诚和友谊的象征。小说的基调讲的就是友谊与孤独,孤独和失望至始至终围绕在小说这些人物的身边,一个都逃脱不了。友谊在现实面前,也是那样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牧羊犬老了,老到快没办法走路了,又瞎又臭。人们觉得可以杀了它了,因为牧羊犬已经毫无价值了。

作为狗的主人,坎迪已经老得无法保护与拯救他的牧羊犬了,他们俩之间,相依为命的友谊在现实面前充满着残酷与冷漠。因为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自己的命运从来就不曾掌握在自己手里。

然而,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充满悖论,新生的狗一样也要死,因为有些太弱,没有竞争力。农场里新生的9只小奶狗,生出来就杀了4只,因为它们体格不够健壮。

这些送给伦尼的小狗,是新生命的象征,它们的未来却被掩埋在坎迪那只牧羊犬被枪决的阴影中,同为狗主人的伦尼又能有什么好下场呢?

狗无时无刻预示着狗主人的命运与下场。

电影剧本般的叙述风格

画面感。小说开篇就递给读者一个长镜头,展现了一个美丽的乡村风貌。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山坡,一边是成排绿树的谷地,悬铃木树荫下,小动物们纷纷到访这里,苍鹭挥翅拍打河面溅起水花,我们的主人公就从这如画的环境中出场,从树林深处的小径缓缓进入镜头。

这仿佛就是一个实现理想的梦想之地。

作者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描写伦尼与乔治的不同,以及两人之间那种身份与关系。随着他俩心情的变化,有时周围的风景是明亮的,有时又是阴暗的。静谧的山谷里,隐藏着一只摆弄命运的手掌,随时地翻转颠覆。

乔治最后决定杀死伦尼的时候,背景起了变化。青绿水面的阵阵涟漪,就像是乔治此刻的心情。不一会儿山谷蓝蓝的阴影越来越深暗,天黑了,这一瞬间,就是乔治杀心已起的时候。

镜头拉近的时候,乔治已经把枪顶在了伦尼的后脑勺。他手抖的厉害,但神情坚决,犹豫片刻后,枪终于响了。

这样细节性的画面,让读者的心也跟着乔治的情绪,紧张而又侥幸的希望什么都不要发生。

作者用这样的画面来调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在瞬间有了代入感,从而使小说高潮迭起,充分显示了他的写作功力。

设置情节推进的线索。伦尼的习惯性动作是“捏”, 这是一次次将情节引向高潮的重要动作,这个动作,就是作者埋的一根线,从小说开始就一直沿着这个动作将情节往下推进。

伦尼喜欢捏东西。姑妈给他的小老鼠,没事就摸一摸,最后老鼠被他捏死了。换了只橡皮老鼠,伦尼就觉得摸起来不好玩。

伦尼和乔治从野草镇被逼着换地方打工,也是因为伦尼想捏一下农场里小女孩柔软的衣角,最后闯祸偷偷地跑了出来。

到了农场,耀武扬威的农场主儿子柯利也被伦尼一把提起来,手被捏碎了。害怕被追责的伦尼躲到马房里。在这里,他再一次因为要抚摸柯利老婆柔软的头发,又把人给捏死了。

捏到最后给自己带来的杀身之祸。

另一处伏笔是从小说一开始就不断被提及的藏身之处。乔治多次提醒伦尼,万一他闯了祸,就去他们昨天晚上睡觉的那个矮树林里等他。这就是一处伏笔。

当乔治知道伦尼杀了柯利老婆,他是绝望的,如果伦尼不死,后果是他俩一个都活不了,因为这件事是无法再像当初逃离野草镇那样顺利了。

作为情节的推进,他很容易就找到了伦尼的藏身之处,并在人们到达之前,提前将伦尼杀了。

这些隐藏的线索,一经铺排开来,就使小说情节毫不滞涩地向前滑动,无声却又不易察觉作者的刻意布置。

真实而残酷的现实意义

小说中的人物,要么孤勇般的执着于梦想,要么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只有柯鲁克是清醒者,他残酷而冷静地告诉伦尼,他们两人的梦想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从来没有人真正能得到那一小块地,永远都是在白日做梦。他们整天把梦想挂在嘴上,可那永远都只是梦想。”

在美国20世纪40年代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人们刚刚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原来的经济模式,思想观念、主流价值观都开始崩塌,失去了土地和工作的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靠到处打短工为生。这些孤独的人们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

现实将一个个孤独的灵魂隔开,只能与自己对话。虽然小说中伦尼和乔治是拥有着共同梦想的好朋友,但实际上,在灵魂深处他们还是有着自己的孤独感,作为心智不齐的伦尼,他是无法也不可能在灵魂深处与乔治达成共鸣的。

所以,在他们各自独处的时候,伦尼有他的小动物们陪伴,而乔治,喜欢玩纸牌游戏。看似和谐,但本质上两个人还是各自独立的孤独体。

因此这种孤独背后的友谊就显得格外的脆弱。所以,最后乔治能毫不犹豫地当起了杀人犯,也许他是为了保护朋友的尊严,但仔细想想,便会让读者觉得毛骨悚然。

再有,坎迪是被社会淘汰后的孤独人,没有人理他,只有那只年老的牧羊犬陪伴。但在牧羊犬被杀的时候,他也没有能力去阻止,眼睁睁着看着被杀死。

工友们,看似团结,但他们最后采取的方式也不过就是去酒吧买醉,以此来驱散彼此间的孤独。从本质上来看,他们的友谊是松散的,随时随地因为季节性的工作原因而一哄而散,相忘于江湖。

史林姆有这样一段对话:

“真搞不懂这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好像天底下没人可以信任,你怕我,我怕你,你防我,我防你。”

很透彻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这个社会现实让每一个人无奈地接受着各自的孤独,没有人能看透自己的内心,因为大家都是千疮百孔的心灵。坎迪老而被社会抛弃,柯鲁克因为自己的黑人身份被主流社会屏蔽、柯利老婆虽然有丈夫的陪伴,但他们连心灵上的沟通都谈不上。

这样的现实,受伤的人们,无法修补也无法靠近。

当梦想照进现实,却穿透不迷雾。

当老鼠们拼命地给自已筑巢,储存食物,尽可能想给自己一个安全的栖身之所,而现实往往被轻而易举地击碎,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人掀了窝。

那些到处流浪的工人,随身行李不过就是一个铺盖卷,几件换洗衣服,有时还露宿在树林里,像极了卑微的老鼠,完全经不起一点风浪的摧折,人们一样的脆弱与无助。

彼时那个社会,不可能像现在的社会一样,凭借自己的努力、智慧,可以慢慢地实现梦想。在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失望的不光是他们的命运,还失去了梦想,以及为梦想所付出的所有努力。

伦尼和乔治,尽管清醒而努力地维护自己的梦想,不与周围的人同流合污,也不参与他们的喝酒、打牌、打架,拼命攒钱,希望快快实现梦想。

然而,现实打了他们的脸,越有梦想的人,摧毁的越快。

正因为本书具有如此广泛的现实意义与感染力,一经问世就在美国劳动人民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其中某些情节,约翰·斯坦贝克是依据现实社会里的一些相关新闻,进行了二次创作,从而使这部作品更具有张力。即便到了现今,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在不同的社会现实下,面对忠诚、孤独、希望,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去面对。

看完这本精悍而撕裂情绪的书,我长久地停顿自己的思维。因为心太疼,我听到了乔治内心破裂的声音,从此以后,他终将走向沉沦。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鼠之间》:我只要一间屋子几片田地,竟也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