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大问题》:这里也许有你关于人生的答案(一)


《人生五大问题》书名取得很宏大,但它并不是很厚的一本大部头,而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只不过讨论的倒真是一些人生大事:婚姻啊、家庭关系啊、幸福啊等等。

这些话题从古至今,已经有无数名人学者谈论过了,甚至成为了专门的学科。但即使放到今天它们依然是常谈常新。就拿家庭来说,网上隔三岔五就会出现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人们倾向于认为,原生家庭的文化氛围、知识水平甚至情商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前途。还有“父母逼婚”,这也是不少影视剧热衷于表现的。被“逼婚”的年轻人总觉得压力很大,恨不得从此不要再回家。

家庭生活常常让我们感到烦恼,但我们大多数人却还在积极组建家庭。因为婚姻与家庭所具有的制度和形式感,保证了我们能获得这样的关系所带来的益处。正视矛盾、接受矛盾而不是试图逃避和消灭矛盾,才是我们享受婚姻与家庭幸福的办法,才能让我们活得更淡定,更快乐。

这本书的作者莫罗阿是法国著名作家,以传记写作闻名于世,同时也是个不折不扣的“金句王”。因为在他的不少小说和传记作品、包括在这本书中,他都写出了很多关于爱情友情与人生的金句,句句都可以被摘录下来当座右铭。比如他谈家庭:“在家庭中,统治着生活的是最庸俗的一般人。正如一个家庭散步时,是走得最慢的脚步统治着大家的步伐。”再比如谈婚姻:“不少幸福的婚姻,在数年之后已变成真正的友谊。凡友谊中最美的形式,如尊敬、如精神沟通,都具备了。

本书既然叫《人生五大问题》,显然是讨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婚姻、父母和子女、友谊、 政治机构与经济机构、幸福。

其中,婚姻、亲子、友谊的确是我们生活中比较重要的几种人际关系,但“政治机构与经济机构”这个话题看上去却不属于人生重大问题。实际上,作者在这个部分特别分析了社会政治与经济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由此引导我们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人生幸福的可能。幸福则更像是总结性章节。下面就介绍下本书的3个重点章节。

1.人类天性偏爱自由,男女之间差异堪比火星和水星,但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婚姻?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上学上班、结婚生子,这是每个人都要度过的人生流程。人人都要结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作者在第一个篇章里就开宗明义地告诉你:结婚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并不需要婚姻。

作者罗列出了一系列欧洲名人及学者谈到的“不宜结婚”的理由。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理由就是,两性之间之所以会互相喜欢,基础就在于心灵的爱欲和身体的肉欲,而这些欲望天生是会变化的。今天因为一个微笑而爱上你,明天可能因为一句刻薄的话而讨厌你。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用婚姻的誓言去束缚自己的本性?

婚姻会束缚本性,所以不要结婚。韦小宝就曾用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娶七个老婆辩护,现代社会里有不少花花公子也常常会将类似的话挂在嘴边。但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对此加以道德评判。因为本书的讨论出发点是人的天性。

除了刚才那个不结婚的理由之外,还有观点认为,结婚会减少男人的勇气和力量。中国民间有“妻管严”“耙耳朵”之类的俗话,就是说男人结了婚之后会被女人管住,凡事都听老婆的话。西方教会也会规定教士们保持单身,他们认为单身更能给予一个男人力量。

在摆出这些反对结婚的理由之后,作者亮出了他的态度:的确,这些对婚姻的攻击都挺有道理的,但是数千年来,婚姻依然顽固地存在。这说明婚姻有其存在的理由,并且这理由更强大。这个理由就是:美好的爱情让男女互相欣赏、愿意厮守在一起,但如果没有任何制度去支撑他们的相爱,这种关系很容易就会分崩瓦解。

对于这一点,作者还是从人的天性出发来分析。每个人天生就是自私的,会利用其他人来保障自己的舒适和安全。如果任由大家这么自私下去,天天打架,这日子也不要过了。所以我们需要与之相反的本能来对抗这种自私,这就是性爱的本能和母性的本能。当一个男人和女人相爱了,这就发挥了性爱的本能;当男女同房,女人生下了孩子,这孩子便带来一种母性的本能。如果三天两头因为一点点矛盾闹分手,这两种本能就没办法持续地得到满足。所以婚姻既满足了我们的本能,锻炼了我们的忍耐力、包容心,也让男女之间最初的美好关系得以长久维系下去,这正是婚姻诞生并且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

对于这一点,也有人表示,满足恋爱生子的本能,并不一定需要婚姻啊?我也可以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放纵不羁啊。作者对此也做出了分析:那种无节制的纵欲,本质上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快乐,长久以往会让人产生厌倦和无聊感。

不仅如此,爱情本身还具有“排他性”,恋爱男女中的一方如果滥交,很可能会招来对方的嫉妒和反抗,从而让两人的恋爱关系无法继续下去。在当今世界上,一夫多妻制远远少于一夫一妻制,这就是一个明证。

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婚姻之所以延续下来,是因为满足了我们性爱和生育的本能。但实际上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婚姻所带给我们的满足早已不仅仅是生理层面上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比如追求共同的理想和志趣;同时也包括一定物质层面的因素,比如集合双方家庭之力,让下一代更好成长等等。这样看来,作者的这个观点是具有一定时代局限的。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指出,建立婚姻其实并不难。换句话说,在不考虑财产等外部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其实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但这似乎和我们的体验相悖。不管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都听过大龄未婚的人这样抱怨:我们不是不想结婚,就是遇不到合适的人啊,没有共同语言啊,就是不喜欢啊,怎么办?

而作者对此的观点是:只要两个人的家世背景、受教育程度、智商情商都差不多,就算一开始没有爱情,后来也会慢慢产生的。对于很多人强烈追求的所谓“灵魂的共鸣”、“共同的语言”,作者也提出了一个看上去有点不可思议的结论:我们人类,尤其是女人,并没有那么在乎精神思想上的交流。最初决定两个人是不是能走到一起的,多半都是外表的吸引,也就是性的吸引。正因为如此,要构建一个好的婚姻,其实只需要有大致相当的个人条件、足够真诚的态度和一颗包容忍耐的心就足够了。

但事实上,门当户对的个人条件、真诚的态度和包容的心,往往可以成就一桩婚姻,却未必能成就幸福的、好的婚姻。对于男女双方而言,性的吸引只不过是爱情的开端,在漫长的岁月里,要想婚姻持续下去,还需要有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需要平等的精神交流和对话。如果双方的教育背景、性格脾性相去甚远,要实现这一点就比较难,婚姻也就难以为继。这样看来,作者此处的观点并不符合现代社会婚姻的实际状况。

在现代人的理念里,自由婚姻的基础一定是爱情,而在作者看来,爱情大部分源于我们的想象和感受,或许跟被爱的那个人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其实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比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的名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就曾表达过,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强烈感受,和你是不是爱我、你是不是足够优秀没什么关系。世界名著《乱世佳人》中的女主角斯嘉丽,一直以为自己爱的是英俊帅气的男主,到最后才发现,她爱的不过是她想象出来的男主。

所以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婚姻所需要的那些主观因素,比如“合适”啊、“喜欢”啊等等,其实都可以在双方长期的交往中被构建出来。所以婚姻没有那么难,婚姻也值得你拥有。事实上,作者的这一观点放到现代来看未必能引起共鸣,毕竟在我们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心里,爱情一定是构建婚姻的前提。不仅如此,构建婚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也越来越苛刻,在大城市里要结个婚,有车有房已经成为起码的门槛。正因为这样,结婚在今天来看,并不像作者说的那么容易。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龄单身青年越来越多的当下,作者提出的一些观点的确具有启发性。比如他犀利地指出,我们有时候并非为了爱不肯将就,而是没有遇到符合我们颜值要求的人;我们一味追求所谓的共同语言,不过是不想花功夫去和对方一起学习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五大问题》:这里也许有你关于人生的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