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上问题指向的明确

  接着写昨天的课《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主要写“潋滟”和“空蒙”的处理。

    自己想的跟上课呈现出来的,还是非常不一样的。

    对于“潋滟”,是这样处理得。首先,找到描写晴天西湖的句子,问“阳光下的西湖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回答“很美很美的。”然后追问“怎么美啦?”学生很懵,不知道怎么回答我的问题,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引导这个问题,我只能不管它,继续往前走,按我的教案走。“对,阳光下的西湖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像许多许多的金子。用文中的一个词形容就是——”这时,学生都能找到“潋滟”,我应该多指名几个学生读“潋滟”,然后接到“多美的词呀,让我们来看看这样的画面,一饱眼福。”出示画面,阳光下,湖面波光粼粼的动态画面。阳光下的西湖,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像什么呢?指名回答。这里学生回答的是很不错的,像金子,像星星,像宝石。接着,我通过一大段话,创设了一个情境,其实,主要是想让孩子想象到西湖晴天的美景,感受晴天西湖的景象,但这里我好像说得太多了,没有给学生留有余地,导致问学生看见了什么,学生只能回答看见了西湖晴天美丽的景象,并不能按我的预设,看见了怎样怎样的景物走,比如:可爱的鱼儿、娇嫩的荷叶、鲜艳的荷花等等,点了几个同学都这样回答之后,我就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去引导。我又一次只能放弃挣扎,按既定的教案走。

“如此美丽的阳光下的西湖,想读给大家听吗?”“想”“谁来试试看?”指名几个人读。然后,我们一起来读,读出阳光下西湖的美丽吧。诗人用一个字就道出了晴天西湖的美丽,是哪个字呢?这里的引导也非常欠缺,学生说不到的时候,我怎么来引导。我只能牵着他们走,找到好字,对一个“好”字,写出了晴天西湖的美丽与美好,真是一字千金呀!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让我们接着往下走。

      整个环节的教学,问题层出不穷,一是对于潋滟的处理,可能得让学生从字形上先猜猜看和什么有关,接着联系上文和注释了解潋滟就是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那么是什么让水面波光粼粼呢?是太阳,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样美丽的图片,多美呀!阳光下,西湖的湖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像什么呢?像宝石,像星星,像金子。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阳光下,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像闪烁的金子。这就是晴天西湖的景象。你觉得怎么样?诗人觉得怎么样?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就是——好。看,诗人用一个字就道出了晴天西湖的美丽、美好,多么有诗韵,多么有魅力呀!让我们用朗读读出这种美丽与美好吧!指名读(这里一定不能着急,评价语一定要到位),然后再创设情境进行引读。过渡:眼前阳光灿烂、眼前水光潋滟、眼前波光粼粼,诗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忽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西湖又呈现了另外一番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诗中怎么写的?接下来就是“空蒙”的处理了。指名学生读的时候,应该多几个学生来读。

“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山色空蒙的景象呢?”链接生活,是很需要的。然后要及时追问,那种景象是什么样的?还记得二年级学过的《日月潭》吗?雨下的日月潭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那雨下的西湖是不是也是如此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蒙蒙细雨中,西湖的(  )(    )。西湖的小桥看不见了,若隐若现等等。是呀,蒙蒙细雨中,西湖的什么什么怎么样了,通过这样的句式进行引读。诗人又用了一个什么字道出雨天西湖的美呢?“奇”,奇就是惊奇、奇妙、奇特,多么惊奇,奇妙,奇特呀,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诗。

      在上课时,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当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切换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中,应该有这样的教学机智。以生为本,引导生本对话。

      在教学中,提问时指向性应该更明确,要增强教学机智的应变能力,要关注学生,以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多关注学生,少关注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放在课堂生成上,而不是已经预设好的教案上,也不是自我的展现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语文课堂上问题指向的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