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学习的

1. 三个发现:

1.前概念

有一条鱼待在池塘里,它就很想知道池塘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后来它的一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蹦出去了。它就跟那个小蝌蚪朋友说,你出去以后跟我讲讲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然后这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跳出去后,看了一圈光怪陆离的世界,就回来跟这条鱼讲,说我见到一个动物叫奶牛,这个奶牛是什么样的。但在鱼的理解中,奶牛就是长着两个巨大乳房的鱼。也就是说,青蛙所描述的奶牛和鱼所想象的奶牛是完全不一样的。青蛙说我见到一种动物叫人,这个人可以走路。但在鱼看来,人就是一种用鳍走路的动物。


这个隐喻告诉我们没法告诉鱼,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鱼对外部世界所有的理解,都是从鱼的出发点来理解的。这个叫作前知识,或者前概念。这是本书的第一个大发现,它的所有研究都是基于对前概念的理解所展开的。


因为有前概念的东西在这儿,所以对于教育来讲,我们一定要能够搞清楚,被教育者的前概念到底是什么,这是今天教育的一个前提。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够做单向的输出,如果无法建立在对方的前概念的基础上来互动地教学,你是没法准确地传达信息和知识的。


2.了解原理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过去的很多师傅带徒弟,带出来的都是手艺人、匠人,但有个说法是徒弟们的手艺越传越差,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原理,他们只是学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就是会不断地减少、逐渐损失,所以传着传着,到最后没有了。


那真正能够带来知识迁移?比如说,我在你这儿学会了做轮子,如果你了解原理的话,你说不定能够造出履带,你说不定能够从两轮车变成三轮车,这个叫作迁移。


3.元认知很重要。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你知道很多事,你了解这些东西,这个叫作认知。你了解自己对这个东西的了解有多少吗?达克效应就是说,当你对自己的无知是无知的,这时你就不会反思,你就不会反省,你也不觉得自己需要学些什么东西。就像你劝别人读书,他说:“我不需要。”我们见过很多人,张口就说自己都懂,就是因为他没有元认知的能力,他没有对自己认知水平的评估。而用元认知来安排和规划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迁移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迁移,就是为了能够把原理应用到生活当中


4.怎么认识学习者和学习这件事。

普通人和专家之间的区别六个不同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专家能够发现很多普通人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模式。这个信息特征和模式叫作心理表征。


什么叫心理表征?

当你是一个专家的时候,你不用过脑子就能知道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当你对一件事情熟练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你就具备专家的特征了。


第二个特征是,专家对知识学科的理解深度跟一般人不一样。


第三个特征是,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者命题,而应反映应用的情境。


你让普通的新手做物理题,他是学哪章就用哪章的方法。刚学过这个,他觉得你考的可能是这个吧,就拿这个公式套。但是专家可以灵活地调度各种各样的公式,解决不同应用情境的问题。


第四个特征是,专家能够轻松地提取重要的内容。


第五个特征是,专家特别熟悉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但不一定会教别人。千万别把专家跟教师混为一谈。


第六个特征是,专家应付新情景的方法灵活多样。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专家,你会发现遇到不同的情境都可以处理。就像一个医生,他离开了医院的环境,到了一个地方需要他去救人,他会说没办法吗?不会。


5.那么了解专家的特征,给教学的启示?


首先,要有意义地去做知识的组织。

糟糕的老师是照本宣科拿着书念,一条、两条、三条,然后你就得拼命记,这时候你觉得很困难。但是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中间的规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组织起来的,这就叫作知识的组织。我们需要对知识做有意义的组织,串联起来以后,你马上就觉得轻松了、理解了。


第二个启示是,要考虑到情境与知识的提取,也就是应用的问题。

你所做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要考虑到这个人离开教室以后会怎么提取知识,这些知识在他的生活中怎样反映出来。


第三个启示是,如何让人们提取知识变得自动化。

提取知识一般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费力。刚学完就考试的,就叫费力。你提取这个知识得不断地想、琢磨,甚至要查书,这个叫费力。

再往后,叫不费力,你能够稍微轻松一点了。

最往后的叫自动化,自动化就是知识自己跳出来,你想摁住它,都摁不住。比如说你现在上去开车,我让你假装不会开车,很难,因为你就是会,你不自觉地就会把那个知识提取出来。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们学习知识以后,最后达到近乎自动化的状态。这是对教学的一个启示。


第四个怎么有效地打破知识的诅咒?怎么有效地让专家把东西说清楚呢?有一个教学方法叫作“用新手来挑战专家”。你找一些对这一行完全不懂的优秀新手,但是他作为一个优秀新手,在别的领域里很强,那么让他来挑战这个专家,问专家这个事怎么办,那个事怎么办,有什么问题,这时候你才能够发现新手的盲点到底在哪儿。我们很多老师不理解新手的盲点,就像我那个数学老师一样,觉得这很简单,这多明白!但如果能够让新手不断地提问,来挑战这个专家的话,很有可能能够帮助专家把这些知识转化出来,让大家能够更容易理解这件事。


第五个启示是,要拥有适应性的专业知识。

教学内容能够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6.学习与迁移的关系:人们学习需要在四个方面实现迁移。


第一个方面叫,从概念到概念的迁移。

比如说你在经济学的课堂上学了边际成本的概念,那么请问,你能不能够把边际成本的概念迁移到社会学领域里面去?或者迁移到你的工作、你的创业过程当中去?


第二个是从学科到学科的迁移。


第三个是从学年到学年的迁移。很多孩子觉得这个学年学的东西,到下一个学年没用了,我们过去经常这样。尤其上了大学以后,一个学年就把一门课程学完了,所以你在大一的时候学完了大学物理,等到大四毕业的时候,大学物理已经跟你没什么关系了,你没有把知识从一个学年迁移到下一个学年。


第四个从校内迁移到校外。

你在校内学的东西,能不能够迁移到学校外面?


那这里边牵扯到的要素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学生对于原来学科的掌握程度。

第二个是个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第三个是学习时间。

第四个是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将决定着你能够学到的难度,以及你所拥有的社交机会。

第五个你要注意太过情境化的知识和抽象能力之间的平衡。

有有一次去超市看到一个小伙子很明显计算能力很强,他能够很快地给你算出奶粉的满减优惠。但是当你要求他把在超市里算账的能力,迁移到数学领域里面去做几道题,比如让他去算液体的分量,或者算金属的分量,他就不会了,他迁移不过去了。

因为我们从太过情境化的领域里学到的东西,是很难抽象化的。同样,你只学抽象化的东西,不去做情境化也不行,所以我们需要把情境化和抽象能力平衡起来。


7.三个最大的发现

第一个发现是,学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物质结构。如果你坚持学习,让自己的大脑不断地活跃,神经元连接数会变多。


第二个发现是,大脑结构的变化能够改变其功能。当你更多地使用大脑,会促进大脑的功能发展。


第三个发现是,不同的部位适合不同时段的学习


8.对教师和教学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第一种逻辑叫作学习者中心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来打造一个学习环境。“学习者一定会将他们的知识、技能、态度、信仰带到其中,这些学习者带来的东西在这里都必须得到足够的注意。”你得重视他的前知识,每一个孩子来之前,他的前知识是跟别人不一样的。“老师要试图发现学生对所面临的问题的看法,小心翼翼地讨论他们的错误概念,给他们创造一种情景使他们能够继续思考,重新调整他们的看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承认学生带进教室的观念和文化知识对学习的重要性,这是前提条件。”


诊断性教学:

你得先了解对方,再教给他们知识,所以你在给孩子们上课之前,可以让他们用过去固有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时候你从旁边观察,看这个孩子不懂什么,哪个地方的认知是错的,搞明白这些事之后,再给他引入新的概念,这就叫作诊断性教学。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而不仅仅是问他们学会了没有、记住了没有、听懂了没有,这种封闭式的语言会使得学生不会表达。你只有在听他讲的过程当中,才能够真的知道他听懂了没有。


我们过去经常会邀请家长到学校听课,很多教授、校长也会去听课,你会发现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中经常考量的是,这个老师讲得标准不标准?这个老师的表达好不好?活泼不活泼?板书怎么样?全是这些,但实际上你要更多地看他有没有让底下的学生多发言,他有没有从学生的发言当中体会到这个学生到底懂还是不懂,这个学生之前的盲点和误区到底在哪儿。


“如果把教学看作是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搭造的一座桥,那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就会时刻注视桥的两端。教师们试图了解每个学生都知道些什么、关心什么、能做什么、想要做什么。”


第二个叫作知识中心的环境。

如果一个老师整节课都在不断地让学生们反思、说话、聊自己的想法,然后就结束了,知识没传达呀!该讲的那些知识在哪儿呢?所以第二层就是我们要学会搭造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环境,非常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并继而使知识得到迁移,最终使他们成为有知识的人。


“知识中心环境强调弄懂意义,通过使新信息有意义以及要求学生对不清楚的知识进行澄清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元认知。”元认知就是,你学完这门课得知道自己学到什么水平了,掌握的情况如何。


“其中之一的方法叫作‘发展性定型’,这一方法是以学生们已有的非正规的想法开始,逐渐地使学生看清这些想法怎么样得到转换和定型。教学单元鼓励学生以他们非正规的想法为基础,但是渐渐地以结构化的方式去建构获得一门学科的过程和概念。”


这里就需要我们学会搭造一个学习场景,然后从多方位的角度来理解知识,最终把知识系统化地、确定地传达出来。


第三层叫作评价中心环境。

课堂教学除了传递知识、除了跟学生的互动之外,你还得知道怎么评估教得好不好


“所以评价的关键原理是,评价必须提供反馈和回溯的机会,而且被评价的内容必须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区分两种主要的评价方式的用途。其一叫作形成性评价,涉及将评价作为改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的来源。”


“形成性评价中有教师对进行中的活动的评论,比如对手稿、为演讲所做的准备稿的评论等。终结性评价有教师在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的测验、全国在一学年结束时所进行的考试等等。”所以一个好的评价体系,是既能够考验到最终的结果,也能够考验到整个教学的过程。这


第四个是共同体中心环境。

不要只评价你们这个班有多少个人考上了清华,或者多少个人考上了北大,你有没有考虑过你们这个班,整个作为一个班的氛围好不好?你们这个学校,作为一个学校的效果如何?你们对周围的社区有什么样的影响?你们对整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就叫作共同体中心环境。


一个优秀的教学环境的设计,是把这四层教学环境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好的教学环境的设计,是既要考虑到学习者中心,也要考虑到知识中心,也要考虑到评价体系,还要考虑到最终对整个社区、对整个国家的影响,这才是理想的教学环境的设计。


教学案例分享:

门罗中学有一个优秀的女老师叫巴布·约翰逊,她在开学的第一周就问这些六年级的学生两个问题:你们对自己都有哪些问题弄不懂?对这个世界有哪些问题弄不懂?她让孩子们举手随便问。她在激发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学生们列出他们的问题之后,巴布·约翰逊把学生们按照相同的问题分成小组,比如说这一组的同学都关注“为什么人会变老”这样的话题,那一组的同学都关注“为什么有的人有钱,有的人没钱”“为什么有人胖,有人瘦”这样的问题。你看,这都是学生们可能会问的问题。“把这些提不同问题的人分成不同的小组,接着要他们为这些问题寻求答案。在做了充分讨论之后,每个小组就有关自己和有关世界的问题,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最重要的排在最前面,接着全班汇总,巴布·约翰逊根据各小组的排序达成统一,这些问题成为巴布班级课程的基础。


“比如说有人问‘我会活到100岁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从遗传学、家庭、口述历史、精算科学、统计学、概率论、心脏病、癌症、高血压等角度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既然你想知道你能不能活到100岁,那你去研究哪些因素决定了你能不能活到100岁。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是如何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