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作为上海的中国大戏院开幕演出季邀演剧目之一的《都市生存手册》,很有幸去看了“黑二场”。一般演出在第二场总会不顺,比如表现力会因为不名原因弱掉,但是这部剧没有,至少作为观众我没有跳戏,有被逗笑,有被感动,即使坐在后排,也清楚地看到情节纠结处,男女演员迎着灯光的眼里恰到好处的泪光,让角色自带光环。

尤其是编剧、导演、女演员三个身份集于一体的孔令美老师,演小姨有股干练和世俗气儿,演职场新人自带少女感,眼睛无法从她身上移开。还有男演员兼制作人李俊苇老师,演技很稳很走心,演出结束后在台上的讲话非常谦卑,一直在感谢观众。

是一个非常有诚意和专业的团队。

◆故事梗概 ◆

故事从一句让人匪夷所思的台词开始,

“小姨/师哥, 我未婚夫/未婚妻想跟您结个婚”。

男女主角在舞台的两侧同频说出这句话,引出了这个在一线城市求生存的故事。

故事里有两对男女,一对是恋爱七年的小情侣,要买房,没户口没社保,只能找人假结婚。另一对是曾经同为实习生的职场精英,曾经的他们互相支撑,现在形同陌路。不同的困境,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机遇,看似不同的人生,都有过相似的困窘。

人生什么最重要,是钱?是爱情?是安全感?......

应该是“选择”吧,人生的诸多差别,不都是“选择”惹的祸吗?

故事的最后,小情侣有没有如愿以偿买上房、有个家?不再年轻的职场精英,是否可以面对不再单纯的自己?

留待观众去发现。

◆ 创作初心 ◆

编剧孔令美老师说,80%的故事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团队在前期做了海量调研,收集各个圈子的个人经历,参考了一个个真实的北漂故事,改了22稿,才有今天的呈现。在昨天和今天的表演中,有一处明显的差别,是因为自己重新梳理剧情后,发现这样才是人物该有的样子。可见敬业和专业。

演后谈时,她讲到自己的弟弟,虽然在北京一流大学完成学业,不过最后选择回到老家,她则选择留着北京。没有人能评判选择的好坏,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别人怎么看,自己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有奔头就好。

《都市生存手册》里,有人被生活压垮离开北京,有人继续挣扎,还有人找到了自己一席之地,创作的初衷想要给人希望。而在我看来,这种希望不是单纯的劝人留在都市,强行给人一管鸡血,而是通过最真实的故事呈现,让人自己去体会和思考。

只要忠于自己,即使挣扎之后回到原来的地方,也已经是不一样的烟火了。

很喜欢这样的团队和精神,作为一个非常贪心的观众,所以愣是期待一部不完美的原创剧变成大师级作品。对不起,那我就直说了。

◆ 剧情编排 ◆

故事内容很真实,但是太过真实平凡了,“实在”到好像都不用看,自己就给自己演了好几遍了,每天都在经历,甚至有人还会说,“这算什么,我还有更惨的时候呢”。

浅薄地说说自己想到的两个可能的走向:

1. 如果希望讲好一个、两个都市人的故事,那就往深了挖,把他们掰开揉碎了展现出来;

2. 如果希望讲好一类、两类都市人的故事,那就往宽度去拓展,让一人饰演多个角色的每一个角色都立起来,都丰满起来,而不是只表现典型性,点到为止。

关于“不够惨”和“不够暖”的讨论。在演后谈有这么两极分化的观感,我有点意外,但仔细想想也是意料之中。可能是因为故事的层次不够,有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有一点“平”。没有暖到让人像在撸猫,感觉被治愈,也没有冷到让人小确丧,跑回家去思考人生。

一般人的生活就是大马路,小部分的人的生活是崎岖的山路跌宕一些 ,所以想在戏剧里面看到至少是山路吧,而且还得变着法儿地崎岖。让观众有共鸣的同时,也能体验平时身边不太常见的情节。

◆ 舞美道具和表演 ◆

舞美:

倒置的家具,被悬挂在半空,没有树叶的树、饮料贩卖机、红色沙发、山地车、打印机、办公桌......室外室内、生活工作,都在空中。

金属色的地面装置,反光效果形成了云的视觉效果。

天为地,地为天,因吹斯听。刚入场的时候,有点好奇会不会有更多舞美惊喜。

对这样的设计每人有不同的解读,导演说其中一层含义是本末倒置、失衡,在我看来,可能更多的是

道具:

几个可移动的正方体,是椅子,是电梯门,或是其他。

几张面具,带上面具是伪装,拿下面具或许就是真心。

越来越多的剧用极简道具的形式,强化了表演的感染力,舞台也显得很清爽。

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表演:

大量无实物表演和角色的转换,一人分饰多角,中戏和上戏表演系毕业的演员功底非常扎实。孔令美老师和李俊苇老师,更是像年轻的老戏骨,其他的几位,在人物是塑造上也张弛有度。台词和形体没得说,专业的,稳。

◆ 宣传推广 ◆

在看剧之前去网上查了下剧情,发现内容是吸引我的,但是不够让人很想去买(我是朋友送的票子)。故事从假结婚入手,但是这个话题在早几年前已经有很多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的作品去表达了,而现在的热点是买不起房,以及租不起房。所以宣传的切入点或许可以再调整一下,相信电影版《都市生存手册》会更吸引人。

倒是剧情中的细节,说男主角会为了省钱去研究什么时候买东西最便宜,还会囤货买了两年的卫生纸。这个很吸引我,人物很立体,那种无奈却积极的劲儿几句话就体现出来了。不过,话剧里面没有看到这个情节,抱歉,是不是我失忆了?

◆非常感谢 ◆

以上很多吐槽都是吹毛求疵,因为敬佩和认可这个团队,10天排出一部剧,每天10-15小时的创作强度,改了22稿,女演员又是导演又是编剧,男演员兼制作人的梦想是有一座小剧院......可能自己也平时从事戏剧相关的一部分工作,所以特别能理解那种坚持和辛苦。很喜欢两位主创,因为仅仅当导演就很难了,仅仅当制作人就很麻烦了,更不用说还不失水准地奉献了这样一出戏。

还有很多闪光点,字数有限,只讲让我眼睛一下子瞪大、身体前倾的一刻。

天空“下沙”的一瞬间,我没有去想“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设置”“导演想要表达什么”,只是觉得“合适”,生理和心理上的通畅感,很多的无奈一下子都纾解了。

我看到了自己的样子和生活本来的样子。

感谢剧组,你们辛苦了。

文|Helen 图| 中国大戏院&剧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看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