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该珍惜的不一定是眼前人,而是······

文/木李

1

2018年初,一部《前任3:再见前任》火爆了各大电影院,片中孟云和林佳就像很多闹别扭的情侣一样:一个以为不会走,一个以为会挽留。

当孟云看到林佳门口那双鞋子的时候,他才彻底明白: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最后孟云穿上至尊宝的衣服在最繁华的街道上大喊:林佳,我爱你!林佳剥开那些让她过敏的芒果开始狂吃的时候,我们都明白了:

你仍然是我的软肋,而我不再是你的铠甲。

那段时间,网上爆出了很多蹭热点的标题党:

“前任3:你也是在感情里死要面子的人吧”

“前任3:世间多少感情,都死在沉默里”

“前任3:谢谢和你爱过,也不遗憾最终错过”

······

很多人看完前任3在知乎上提问:我到底应该和前任复合吗?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两个人分手后复合的概率是83%,但能走到最后的只有3%,剩下的,你看着办吧。

这个数据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难道你的爱情是可以用数字衡量的吗?你做任何事都是只看数据的吗?人类区别于机器的基本标志就是:人类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数字天生代表了理性,而爱情本来就与理性背道而驰。从心动开始,爱情就是冲动的,感性的,它无关概率,无关他人,自始至终都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

2

心理学家福勒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找一群人做了一套性格测试题。然后给每个人做了一个分析报告。

测试者约翰收到的报告是这样的:

你外表看上去虽然能克制自律,但内心却充满忧虑和不安全感。你喜欢变化和多样的生活,受到约束和限制时会非常不满。有时候你外向、可亲且乐于交际,有时候却内向、谨慎而有所保留······

约翰看着报告:“和我太像了。”

而事实上,每个测试者收到的报告都是一样的。

测试者都和约翰一样觉得“和我太像了”。

福勒据此提出了心理学上的著名现象——确认偏误。

人们一旦相信某个东西,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

并按照支持自己想法或逻辑解读获取的信息,

从而推导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实或真相。

当你在网上开始搜索“我到底应该和前任复合吗?”的时候

在此之前你早就在心里设定了一个答案:我还喜欢TA,当然要复合了

于是当你看到和你的心理预期不同的答案的时候,你就会不自觉地关掉它并继续搜索符合你内心意愿的答案。

3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微小说:

毕业后多年。她收到了他的结婚请柬。犹豫再三,她还是决定去赴约。

他变得风度翩翩,十分健谈。他的新娘也很美丽,让她心里一阵伤感。如果当年自己没有离开,那么站在他身旁的是不是就是自己?

虽然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还是要走过去给他送去祝福。

“这么多年没见,你变了好多,记得那时你没这么健谈,跟喜欢的人说话总是结巴,好腼腆。”她顿了顿说继续说,“没想到现在跟新娘说话这么流利,爱情的力量真厉害!”

他听后,马上脸红到脖子根,说:“真……真……真......的...吗?”她突然就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我想这个时候的他们都很后悔吧,但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人生若是无悔,未免太过乏味

所以,《前任3》并不想告诉我们什么,它只是真真切切地演了一遍我们的过去或是未来。那些所谓的道理,不过是我们安慰自己的苦药

我们所要珍惜的,不一定眼前这个人,而是深藏在你心底,那个你所挚爱的人,它无关前任,它关乎爱情。

4

在电影《剩者为王》里,金士杰有这样一段独白:

对很多人来说,爱情跟婚姻不是百分百对等的,这我相信,而对她来说,这是她坚持了很久很久的一个准则,作为父亲,我就应该跟她一起去守护。只要她认定了,我就陪着她,那她如果有时候受挫了,我会等到她回来哭一场,如果她忍着不哭,好,那我就可以烧一桌好吃的给她吃。她不应该为父母亲结婚,她不应该在外面听什么风言风语,听多了就想着要结婚,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去结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

有一天就突然带着男方,出现在我面前,指着他跟我说,“爸,你看,我找到了,就这个人!我非他不嫁!”我觉得我都能想象得出那一幕,她比着胜利的手势,让我跟她妈妈看,那个表情,多骄傲啊!然后跟她妈说,“我就告诉过你,我找得着吧!”

这段独白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除了演技,金士杰用这段台词告诉我们:

当你真真正正地认定这个人的时候,就一定要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地去结婚,去真真正正地珍惜这个你所挚爱的人。就像汪涵曾经说的:“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没有这个坟墓,哀求岂不是要暴尸街头?”

所以,珍惜那个你爱并且爱你的那个TA吧,死生契阔,唯愿与子成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该珍惜的不一定是眼前人,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