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从事了阅读推广十余年后,从公立学校辞职后,我也到各地分享阅读写作,发现了很普遍的现象,读书多的孩子为什么也写不出文章呢?为什么阅读理解的题目仍然会失分呢?
儿童读书多,这是量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在为孩子做蓄水的工作,满足的是孩子的水量。但水质如何呢?这是需要有协助能力的成人去引导和帮助的。
要想保证水质,我们一定先要筛出杂质,然后进行过滤。
对于孩子的学习,不止于语文,其实都是需要筛选,那么我们回归到语文学习上来。语文学习更是如此。经过近20年对学生的观察,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上的杂质有哪些呢?
问题️️一:文章读不懂?
这个问题包含两层,第一层在于认知,第二层在于理解。
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孩子的认知,先认识,再理解。
如果一个字不认识,势必不会理解词语的意思,这就是语文专业里讲的“字不理词”。
不理解一个词,放在句中,就不会透彻的读懂句子的意思,势必会影响孩子语文阅读理解或者数学题意的理解,在学习上都将遇到顽固的障碍。
我们有多少成年人,拿到一本书时,会有看不下去的现象,不是书不好,不是您不识字,而是您遇到一本难懂的书,里面会有让我们不理解的词汇,这取决于我们的先备经验。孩子比我们少了二十几年乃至三十年的生活经验。我们觉得很容易的词汇,他们很有可能不认识啊,也很有可能不懂啊。就跟您看一本艰难晦涩的书一样。或许,再过些日子您再翻阅那本书,随着阅历的增加,相关经验的累积,这本书,再读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啦。而孩子在阅读上遇到的困难其实要比我们“以为”“认为”的,多得多,您以为孩子应该认识这个字,您认为孩子应该理解这个词,但他们就是不会,这难道不正常吗?
造成这种以为的,我观察到的有如下原因。
第一,您比孩子大,语感与生活经验的累积都要优于孩子。
第二,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语义内涵广泛。一个字,有多音字,同音字,您能很好的读准音,区分形吗?一个字,甚至还有很多的意思,这就是我们说的一字多义。词也是如此,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举个例子,表弟家的娃,今年幼儿园大班,去年多了一个弟弟,最近我们发现这个小朋友有一些吃醋,有一天,我问他:你吃弟弟的醋吗?他回答:我不吃醋,醋太酸了。透过这样的互动,我了解到他不明白吃醋的另一个意义。那生活中,这样的词语太多了,书面文本会更多呀。这些都是语文基础!
在孩子语文学习的路上遇到这种路障,如果这样的路障不及时清理,只会越积累越多,就如我们生活中遭遇交通事故一般,如不及时清障会造成交通大堵塞。不论是试卷中的阅读理解,亦或是读文章,都是依赖于这些基础。
问题️二:词语不会用?
很多妈妈们反应,我们孩子平时没少做摘抄啊,词句都没少抄,也没看见孩子写作文时有多会用啊。实话说,左左老师在公立校时,基本上不让孩子做摘抄,我更注重的是理解与运用,学生们要明白一个好词,好在哪,一个句子抄下来,为什么抄。如果在不理解,不会用的情况下,只是单纯的摘抄,被我称为“假积累”。不是真积累。为何这样说?
因为这样的摘抄只停留在了识记的程度。没有理解,更没有运用。真正的积累是可理解性积累。真正的输入是可理解性输入。看书多的孩子,会有一些孩子是写作时不会运用的,是因为在输入时,没有做到理解性输入。
真正的学习,是运用,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只有小到把词运用好,把一个句子运用好,才会连词成句,连句成篇。
所以,在孩子识记之后,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词语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进行运用。
问题️三:作文写不出?
这个问题,很大。但底层逻辑很简单。低年级学句子时,句子的基本结构没学明白。中年级时,学段落,段落结构没掌握好。阅读时,没读明白,写作时怎么会用呢。孩子们学写作的起步,很多情况下是从仿写开始(除自由书写之外)。
如果孩子写不出,从一开始连结构都不会搭建,那么先从读懂段落结构开始,这种读是需要有协助能力的成人介入的。
以上是多年来,分析出孩子在阅读理解写作中遇到最普遍的问题。
想听如何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那么请关注下期更新:《打开儿童语文基础力四大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