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疯杨坤的《惊雷》,就这?

很多人感慨,这是一个什么都可以“速食”的年代。

人们忙着奔波、不惜手段,渴望快速得到回报:

影视剧只要够流量,就明目张胆不顾剧情逻辑、侮辱观众智商;

网红歌曲如流水,不仅生搬硬套、甚至可以批量生产……

结果,就像速食泡面:把所有调料混在一起,用开水冲泡,很快就香气扑鼻,却经不起细嚼慢咽,更别提回味无穷。

最近,一首名为《惊雷》的网红歌曲,又引争议。

1

来捋捋事情的经过:

前几天,歌手杨坤在直播里狠狠地diss了网络歌曲《惊雷》。

言辞激烈、毫不留情:

“《惊雷》这歌我那天听了一下,真的是给了我一个惊雷啊!”

“什么玩意儿?要歌没歌,要旋律没旋律,要节奏没节奏,要律动没律动。

就噔噔噔噔,真是疯了。”

“喜欢听《惊雷》的,以后别进我直播间。”

杨坤直播截图

很快,原唱MC六道在微博回应:

“音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存在即合理”。

“给人快乐的音乐就是好音乐。”

他还直接回怼杨坤:“你看《惊雷》现在多火,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

MC六道微博

杨坤也没示弱,他在视频里,拿出了咖啡和大蒜:

“咖啡和大蒜我都爱,但惊雷就算了吧。”

言外之意:对于音乐作品,雅的俗的我都喜欢,但《惊雷》,除外。

随后,MC六道又连发几条微博跟进回应。

其中一条谈到《惊雷》的创作过程:

“灵感来自修仙小说,借用老子《道德经》‘万物为刍狗’的灵感创作麦词,闭关7天写出惊雷1和惊雷2。”

“创作经历类似黄霑的《沧海一声笑》。”

MC六道微博

《惊雷》到底是何方妖魔?

2016年,MC六道创作了《惊雷》,反响平平。

2017年,一位喊麦歌手在选秀节目里唱了一番“天塌地陷紫金锤”后,《惊雷》被人关注。

后来,它又凭借动感洗脑的音乐和乍一看很深奥的歌词,在短视频平台上迎来“全民造梗”:

被网红、明星翻唱、被拍成段子、被演绎出电音版、二胡版、唢呐版……反差+土味混合的奇妙体验更助推了它的出圈。

但仔细品这首“闭关7天”被创作出来的歌,旋律和节奏,全程没有变化。

再品品这“灵感来源于《道德经》”的歌词:

惊雷 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

紫电 玄真火焰九天玄剑惊天变 

乌云 那驰骋沙场 呼啸烟雨顿 

多情自古空余恨 手持弯月刃

天地沦陷气吞山河崩

扑面而来的堆砌感不说,倒是非常完美地诠释了:“每个字我都认识,连起来就是看不懂。”

更让网友都坐不住的是,原作者把它的创作过程,和经典之作《沧海一声笑》做类比:

“别提《沧海一声笑》,我才是真的笑了。”

微博网友吐槽《惊雷》

2

请停止碰瓷《沧海一声笑》

被《惊雷》碰瓷的《沧海一声笑》是什么?

它是著名作词人黄霑为电影《笑傲江湖》写的主题曲。

1990年,《笑傲江湖》上映,《沧海一声笑》也拿下了当年的金马奖、次年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等奖项。

电影在台湾上映时,主题曲播了五次。

完场时,所有观众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歌词唱出声。

Gai翻唱《沧海一声笑》/《歌手》2018

黄霑、徐克和台湾歌手声罗大佑合作,完成了《沧海一声笑》最出名的版本。

三个男声各有特色,或潇洒不群,或饱含沧桑,或波澜壮阔。

后来,罗大佑对这首歌进行了高度评价:

“我没有看到过另外一首歌像《沧海一声笑》那样,歌词不变,用粤语和国语来唱同样合乎音调,同样那么好听。”

它不仅是经典之作,创作过程更是一波三折。

1990年,黄霑与导演徐克合作,为他的新电影《笑傲江湖》谱曲。

《笑傲江湖》的故事,说到两个金盆洗手的武林大哥刘正风、曲洋,和令狐冲的相聚。

高手会面,应该弹奏怎样的歌曲呢?

电影《笑傲江湖》剧照

黄霑觉得,只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难到极致。

弹一些世上只有他们能明白的歌,以此衬托高手的能力卓绝和气宇非凡。

另一种是简单到极致。

弹一些像“一闪一闪亮晶晶”一样简单的儿歌。

人人都会,但要弹到最好,却并非易事。

究竟要写一首最难的歌,还是最易的歌?

黄霑冥思苦想,却不得要领。

他决定翻开书找灵感,最后,在黄友棣教授的《中国音乐思想批判》中看到四个字:

“大乐必易。”

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意思是,伟大的音乐一定是容易的。

这四个字启发了黄霑——或许,最容易弹奏的音乐,就是最好的音乐。

在西方,最容易的音乐是音阶,“do remi fa so la xi”,人人都认识。

在古代中国,则是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

将五个音阶倒过来一弹,就写出了《沧海一声笑》的第一句。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黄霑一下子才思泉涌,迅速完成了剩下的词曲。

尽管黄霑是才华横溢的乐坛才子,与徐克也是关系极好的旧相识,但这次合作的过程仍然非常痛苦。

写了六稿,徐克都不满意。

将第七版弹给徐克听时,黄霑说:“这是第七次,若你还不满意,就请另请高明了。”

他回忆,二人都是极其坚持己见的人。

“仿佛是我拿刀,他拿枪,互相打得遍体鳞伤。”

正是这点固执和坚持,成就了《沧海一声笑》——

尽管是最朗朗上口的旋律,最简单的词语,却好像有壮阔的江湖侠义、英雄豪情,如浪潮一般席卷而来。

到了今天,依旧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翻唱、改编。

随着时间的推移,《沧海一声笑》的魅力,并未减少。

而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经典之作还有很多。

同样出自黄霑之手的 《狮子山下》《上海滩》《男儿当自强》《我的中国心》……

台湾歌手罗大佑80年代的专辑《之乎者也》中,有《恋曲1980》《童年》等红遍大街小巷的作品。

也有像《光阴的故事》一样的歌曲,即使在新的时代、在新一辈的年轻人中,也会因为某个契机,再次翻红。

罗大佑《之乎者也》(1982)专辑封面

老歌被不断拿出来翻唱、演绎,人们印象里的经典之作,好像还是那几首。

许多人感慨,那个时代,越来越远,这样的歌,越来越少了。

时代一直在变,但我们好像,在渐渐失去一些东西。

3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街小巷、各种网络平台,流传起一首又一首洗脑的“网红歌曲”。

从《学猫叫》再到《惊雷》。

它们一边被吐槽土味、无脑、幼稚,一边在各大平台被疯狂翻唱、造梗、冲上各大音乐app的首页,最后,演变成一场全民“土味狂欢”。

是人们的审美降低了吗?是音乐在倒退吗?

《见字如面》第四季里,展出了一封李宗盛的信。

信的背景,是金曲国际论坛邀请李宗盛出席,一起探讨“如何批量打造艺人”。

但李宗盛拒绝参加,并写了这封信。

听音乐的人,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了猪。

造成这样的局面,其实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错——

原创者得到了名利、平台收获了流量、观众得到了简单的快乐。

看上去,各有所得。

可真正令人忧心的是,“欣赏音乐”“打造艺术品”,正在渐渐变成生产人们用来发泄情绪、戏谑现实的“快消品”。

那份对音乐的敬畏心,正变得越来越稀缺。

好的歌曲是什么?

或许谁也没法下定义。  

李谷一在1979年演唱歌曲《乡恋》。这首歌刚发表出来的时候,在大街小巷传唱,也被批评是“邓丽君式”的靡靡之音。

83年春晚,李谷一唱响《乡恋》

然而,在83年第一次春晚直播前,观众们打爆了热线电话,要求李谷一在春晚上演唱这首歌曲。

总导演犹豫再三,最终顺应观众的呼声,让李谷一第一个登上春晚,唱响了这首成为经典的《乡恋》。

周杰伦刚成名时,毁誉参半,被吐槽“吐字不清”“根本不懂音乐”……

到了今天,他成了无数90后的青春回忆。

我们要承认,话语权在一代又一代的人手中更迭,夹杂着每个时代的独特审美和文化。

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什么?

是流于表面、没有深刻的话语,对正规语言表达体系的侵蚀。

是只看重流量,只看到碎片化、低幼化容易传播,而渐渐丧失对内容价值、情感层次丰富的歌曲的打磨。

网络只是传播途径,歌曲本身的质量才是流行与流传的保证。

从前,唱歌的人因为一首好歌被人喜爱;

现在,人们因为唱歌的人而去听歌。

从前,人们可以为了一句音律、一句歌词,翻阅古书、请教前辈;

现在,随心填词,批量生产,粗制滥造也可以获得大量关注……

我们无比怀念从前那个时代。

说到底,怀念的其实是对音乐愿意慢慢来的虔诚和敬畏。

当全民沉浸在“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的一场梦里,醒来,还会很感动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逼疯杨坤的《惊雷》,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