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拆书后进生,如何拆自己不喜欢的书?

我上一本接到的书,是一本关于骑士的童话寓言性质的心灵鸡汤。

首先,我不喜欢看童话寓言,因为自诩“内心已经沧桑”,没心情去天真烂漫了;

其次,我不喜欢看骑士小说,因为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不符合成人世界的现实;

最后,我已经不看鸡汤好多年,因为鸡汤的道理几乎人人都懂,更谈不上去拆。何况,毒鸡汤喝得更畅快,也更加贴近真实的人生。


总之,这本书不难,但是拆出新意很难,要说服自己去推荐,更难。


其实,这些都是先入为主的观念。


作为后进生,我不好意思提出换书申请,继续默默地接受了这个挑战。

心中默念: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拆书技能,我拼了。

但是表面接受了,并不代表我内心不会抓狂。

事实上,随着截稿日的到来,我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准备着来一声巨响加一场毁灭性的打击。

百爪挠心。

为了这本书,我已经把5页A4纸密密麻麻地填满了零碎的灵感点,可惜无论如何都没法组织成一篇完整的文,思维导图更是无法最终定型。

勉强拆了几篇文,却自己都羞于重读,于是全盘重修了3遍。依然不满意,觉得交出去都是对自己、对读者不负责任。所以陷进了死胡同里。


就这么在煎熬中度过了15天,眼睁睁地看着许多同伴都交稿了。

内心焦灼得无以复加。

依然没有办法。


幸好,我很幸运。

当我终于忍不住开始在群里求助时,

得到了老师的指点:

“如果遇到瓶颈,可以参考一下同类书籍,也许会给你启发。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位前辈也说:

“放开一下,或许有不一样的想法。”

甚至还有同学热心提议把她的拆书稿分享给我。只是,为了避免思路重复,我谢绝了她的好意,继续整理自己的拆书思路。


为什么把这些建议发在这里?

首先,当然是感谢帮助过我的人。

因为他们,我在拆书过程中,虽然焦虑,但并不孤单。

温暖的互助,就成为了拆书之余的美好回忆。


其次,这些建议是我亲身尝试过,并证明是是可行的,也就可以与和我用过同样挣扎过的朋友共勉。

通过实践,我把上述三个建议,根据我自身的特点进行改良。

简单来说,拆自己不喜欢的书时,使用的方法有:


1、重读前辈们留给我们的拆书写作标准,印证着拆书每个阶段的不同感受,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因为拆书写作标准是他人的工作成果,所以不便在此公布了。)


2、参考同类书籍,挑选适合这本书的框架和角度进行重建。比如

但是绝不参考别人拆的同一本书。这是为了避免干扰和压力,更是避免先入为主可能产生的“洗稿”的道德风险。


3、放空自己,捕捉灵感。

只是“放空”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别的事,比如,写别的文。我在写别的文章的时候,突然想起书中某些描述,便突然文思泉涌了。于是又重新回到了拆书上。


4、催眠自己,告诉自己这是一本好书。

全球销量几千万册啊,再平庸也不至于一点闪光点都没有吧?一定是因为我这双“发现美的眼睛”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蒙蔽了。


5、根据书的性质,去调整自己作为读者的眼光

既然这是一本童话,那我就用孩童般天真的眼光去看待本书。

“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么,既然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沧桑”,那我就放下之前“懂得的道理”,从书中重新接受那些“鸡汤”的洗礼,探究自己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呗。


6、温故而知新。多读几遍。拆书这如果连书的精髓都不能如数家珍,那么,又怎能很好地向读者进行阐述?

不知你有没有读过《谁动了我的奶酪》?

我小时候读过,当时完全不理解,为什么那么无聊的书居然能红遍全球?

结果,当我进入职场之后重读,却意外地从中找回了自己的初心。

我想,这本现在我看不上的书,也会有许多,可能我要在多年之后,才能发现蕴藏在其中的真实价值。

这些价值,不能因我带有偏见的喜好,而埋葬。

这应当是每一位拆书人需要具备的使命感。


7、退一万步讲,如果实在喜欢不上,就干脆写篇文来批判那本书吧。

写完了之后,就当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再写篇文,来个“双重否定”,把上篇批判文给批判回去。这么做虽然看上去浪费时间,实际上,却成就了我的最后一篇正文。

换句话说,我干脆在正文中,写了批判性的观点,然后又换了个角度,把这批判性的观点给圆到了推荐上来。

毕竟,什么都是有两面性的。观点更是如此。人心亦然。


至此,我没有昧着良心向读者推荐一本自己不愿再读第二遍的书。



刚刚收到通知,这本我不喜欢的拆书稿已经顺利通过,不久之后即将发表。

目前,我收到的新书,又是我没拆过的种类。

又是一场新的挑战。

但是我对未知的恐惧,已经被“跃跃欲试”取而代之了。

愿和我同行的你们,也能如此豁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拆书后进生,如何拆自己不喜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