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迷津渡》阅读分享

12月7日分享:

三、语气参差美  王之涣《凉州词》

      第一句历来有争议,是“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没有定论,前者写虚,后者写实。孙绍振老师认为“黄河远上”可能比之“黄沙直上”心境要更为开阔一些。诗歌的艺术准则不是写实与否,而是情感与景观的猝然遇合、交融,虚拟的自由,意境的创造。

      从绝句的结构来说,最重要的是第三、第四句。前面两句是写景,下面两句如果再写景就呆板了。前面两句是陈述句,下面两句如果再陈述,情感的自由就可能受到影响。所以比较杰出的绝句,第三句、第四句,往往在句式上有所变化,从陈述句变成疑问、感叹、否定、条件复句的比较多。这是因为这种句式主观情感色彩比较强烈。王之涣的这首,第三句是感叹句,第四句是否定句。这不是偶然的,因为绝句只有四句,如果都是陈述的肯定句,那便单调而无起承转合的丰富变化。更主要的是,一味陈述,就可能成为被动描述,主观的感情很难得到激发。

      王之涣的这首用了“何须”,因为有了“何须”二字,这首绝句就从描绘图景转为抒情。诗人听到《折杨柳》这只流行曲子,如果下面就直说它引起了战士的乡愁它,绝句的意境和韵味就差的多了。“何须”是反问,是何必的意思。诗人的这个问题是没有道理的,也不想有人回答,完全是诗人内心无可奈何的感慨。

      诗中的“杨柳”是双关语,既是音乐的曲调,又是现实的杨柳。“怨”和“杨柳”联系在一起,既是《折杨柳》的曲子中有哀怨,又是埋怨杨柳不发青。王之涣这样写的好处是,语义不像一般的乡情那样单纯,既从折杨柳引发乡情,又埋怨杨柳不发绿,双关之妙,妙在意义复合。再加上“何须”也是意义复合的,既是对大自然的无可奈何,又是对自己征戍命运的无可奈何。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显然不是客观事实,玉门关外,也有春夏秋冬,但是在戍边战士的感觉中,这个荒寒的地方似乎是没有春天的。这是一句感情色彩极浓的话,实际上是一句直接抒情。如果没有前面的“何须”,后面说春风永远不会来,就可能显得突兀。                  (李)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迷津渡》阅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