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红袍罩,人间第一茶——武夷山茶游记(一)

图片发自App

                  1‍ 缘·启

                清香盈秀色,

                盛誉动京华。

                御驾红袍罩,

                人间第一茶。

对武夷山的印象,源于大红袍——这种产于福建武夷山的茶,馥郁兰花的芳香且“岩韵”明显、耐冲泡。

图片发自App

据说,明朝一举人上京赶考路过一座大山时腹痛难忍,一位僧人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

高中状元后,此人前来致谢和尚并将大红袍脱下绕茶叶来源的茶丛三圈,并将其披在茶树上,用锡罐装取其叶带回京城。

后逢皇后重病,百医无效,状元便献上带回的茶叶,皇后饮后痊愈。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他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将红袍在茶树上以示隆恩,并派人监管此处茶园,采制茶叶悉数进贡。

图片发自App

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引用的贡茶,盛名自此远播。史料记载可考的六棵母株就位于武夷山的九龙窠。在同行的茶友强烈建议下,刚告别厦门茶博会各类争奇斗艳的茶香、未曾休憩的我们,便匆匆开启了这趟武夷之行。

可能对于喜爱大红袍的茶友而言,那三颗六株屹立于岩石上,历经岁月沧桑洗涤的大红袍母株,就如同爱酒的我们,对于勃艮第罗曼尼·康帝葡萄园的顶礼膜拜吧!

其实,葡萄酒和茶叶,包括咖啡,都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比如“风土”、又比如作为饮品之外的文化属性、亦或是以这些作为媒介,认识并结缘的那些同好之人。

图片发自App

各行各业都有所谓的“触类旁通”,包括这次茶展上、以及这次的武夷山之旅,都让我以参展旁观者的身份,学到了很多作为葡萄酒参展商所接触不到的东西。

万物皆学问,在这次茶文化之旅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2 宿·景

美好的理想总会被琐碎的现实打败。为了提前赶到武夷山,临时把动车票从武夷山北改成了武夷山东,下车之后的满目疮痍有些超出想象。

不打表的出租车司机像恶狼一样盯着从火车站出来的我们,嘀嘀打车软件又一直显示“附近无可用车辆”......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是武夷山北高铁站更为干净安全。幸好是下午,如果是漆黑的夜里——急速飞奔、在崎岖山路上表演漂移的大巴带来的绝对是惊魂体验!

图片发自App

行驶到了看起来像是城镇的地方,这颗悬着的心才稍微放了下来。入住的民宿也是友人订的,我好像永远是“坐享其成”的那个。

其实也不尽然,只不过我比较随性,觉得旅行是要为作为主人的本我服务的——并不是为了拍几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向别人证明自己曾经去过那些地方;也没必要列出详细的清单,一定要把著名的景点一一走过才不虚此行。

记得和薇薇在西班牙巴萨罗纳玩的时候,原本是要拜访高迪的三大建筑,可逛着逛着,就偏离了初衷...但也收获了晒着太阳、在邮轮上漫无目地飘着的一个温暖午后,以及转角处偶遇米拉之家的小惊喜......

并不是在找借口,而是那些不期而遇的美丽真得会给生活带来闪闪发光的幸福感!

图片发自App

采薇人文美宿——原本以为是在依山伴水间的一处民宿,实际上却是一家大隐隐于市的客栈,出租车穿过一条茶室林立的主街后,停在了背靠茶田的街底巷口。

打开车门,浓郁的桂花香,让沿途的担心和疲惫瞬间回归灿烂。十一回家给姥姥过八十大寿时,家属院里也满是桂树,只不过因为南北方天气差异,家里的桂树是淡雅的清香,需要使劲用鼻去闻。

而民宿门前——或者是说弥漫在整个南宁街头巷尾的桂香,却是浓烈奔放、像极了这里的人——毫无保留又迫切地想要将热情和善意传递给来到这里的每位游人!

图片发自App

这家民宿在这条街,应该是个颇为特殊的存在——篱笆院围成的小院落,石头堆砌的小道,厅堂和房间里的原生木制结构,有种极简美学的味道。

图片发自App

最喜的还是那些细微之处的“小雅”——木门把上的铜环、灯开关的铜件儿、床头木架上散开摆放的石头还有形状各异的器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俩长得好看,好心的前台帅哥给我们免费升舱到三楼,据说这里景致更佳~

坐在靠窗的竹制茶几上,眺望街对面梯形排列的茶田、还有更远处的远山青黛。泡上一壶茶,被淡淡的茶香轻轻包裹,思绪就这么慢慢平静下来。

图片发自App

入夜时分,天空变成了一种靛青色的蓝,我们开始了觅食之旅。穿过被朋友戏称为“茶城”的街(其实除了茶叶,还有沉香、木雕、器皿等),遇到了夜晚的南平~

这时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原本的靛青像是被浓墨逐渐环抱隽染,呈现出很多种层次,在灯光的映衬下,变得极为丰富。这种干净、清澈的美丽夜景,也许只能在空气极其干净的这里才能看得到吧。

不知怎么的,又想到了北京冬天那劈头盖脸、包裹着的、令人窒息的雾霾和那种不明觉厉的味道。于是乎,赶紧大大地深吸了几口气,沉浸在有些蜜味儿的芬芳里……

                3 食 · 饮

图片发自App

不知道是底料食材的原因,还是店家耐得住性子熬制汤底——随便一家小吃都能让人体验到满满的幸福感!

这种起源于铅山县的紫溪粉,无论是汤的、还是炒制的,都十分入味,不是那种调料堆砌的味道,而是食物本身的香!再搭配本地冰凉可口的啤酒,满足感爆表~~

图片发自App

当地人推荐的,吃过后幸福得眼睛里会冒星星的店面

酒足饭饱后,慕名来到骏德茶业的旗舰店。因为给东方航空杂志匠人栏目供稿,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留心一些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友人告诉我,有机会一定要采访梁骏德老先生,作为金骏眉的首泡制作者,可以说这十几年中国茶叶市场上的红茶热现象和他脱不了关系。茶叶小白的我,也像对待其他领域一样,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接触了解茶叶。

接待的小姑娘一身素雅茶服,圆圆的脸盘配上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有种很安静的气场,真正从事茶文化的人,特别是品鉴师,可能都是得自带些禅意的。

比较而言,和那些在大卖场里遇到的,端着一个托盘摆满盛着茶汤的小纸杯、画着浓妆、热情地拦着来往路人品尝茶叶的销售员,的确是有所差异——迫于生计的刻意热情和源于内心喜爱的自发行径,没有对错,只是所处的位置和选择。

在这里尝到的第一杯茶,是正山小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武夷山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下创制。

图片发自App

因为是以星村为集散地,所以又称星村小种。深琥珀色茶汤、灰黑色的茶叶、较浓郁的木香,据说是因为茶叶是用松针或者松柴熏制。

正山发小种的源地是武夷山桐木关,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山小每公斤售价不足20元,最低谷时,仓库积压上百万茶叶无人问津。2005年,正是这位梁骏德先生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研发出的金俊眉,带动了整个红茶产业的发展和复兴。

作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的桐木关,是处山脉断裂垭口,海拔1100米,古代为重要的军事基地,曾筑垣而驻戍卒,以坚防守。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柯寨”^_^

可惜的是因为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是那么容易进得去,也就错过了一睹芳容的机会。希望明年四月份的采茶季可以到那里一探究竟!

这个时节的茶园一片寂静,叶片也在沐浴天地灵秀中努力地吸收着仙气。到了明年四月的采茶季,有了来来往往采茶人的身影,会更平添一份生动的人间烟火吧!

——给未来留点盼头,也不失为安慰当下遗憾的一剂良方...

图片发自App

这张图当然来自于网络,因为我没有去...

品鉴其间,不经意抬头看到右上方电视里循环播放的梁先生的视频,两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在铁锅里徒手翻炒茶叶,颇有些武林豪侠”铁砂掌“的气势!还有就是梁先生在熏茶过程中频频摘下眼镜揉眼睛的情景。

茶艺师解释说,那个过程叫做“萎凋”——在烘房的青楼上用松枝烘烤青叶使之受热软化,这个过程要紧闭门窗以免热气散失,在室温30度的情况下,每隔20分钟左右翻拌一次,过程对眼睛伤害很大,很多茶师的视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其中就包括梁老先生。

现在从事这个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让我想到几个月前去绍兴学习黄酒时老师提到的,手工黄酒师傅的人数也在骤降,如何守护好这些传统的、民族的东西,也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任重道远的事情。

图片发自App

第二杯茶,梁先生制作的高山老枞样品,一小罐价格不低于6000。这里的 “老枞“,通俗点解释就是指那些树龄老的茶树,一般指生长50年以上,树干上长了很多青苔。一般不施肥,无修剪,自然生长且产量比较低。

像极了葡萄酒里的Vieille Vigne (老藤),尽管从口感上来说,“老”的并不一定就是更好的,还要结合品种自身的属性特色,但这种时间赋予的岁月的韵味,确是让很多茶友/酒友趋之若鹜的。

图片发自App

其中就包括清代儒学家、老茶友梁章钜,他对“枞味”情有独钟,在其《品茶》中如是说:“ 枞味之味,须静心体悟之,微乎微乎!”

想起京城万松老人塔下的正阳书局,门口书架上闲散地摆着些绝版老书,各种类型的都有,上次淘了几本民间章回体小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淘宝!

图片发自App

对我来说,“枞味”可能是比起正山小种更为浓烈一些的烘烤、木质的味道,多了些比如粽叶、青苔之类的原始森林气息。开始略涩,几泡之后会出现一些甘甜的回甘。

尽管价格不菲,但我还是更为偏爱第一款正山小种,其实无论哪种饮品,价格高低都不应该成为选择的第一要素。喜不喜欢、喝起来舒适与否,才是最紧要的!

图片发自App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御驾红袍罩,人间第一茶——武夷山茶游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