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包容,乌鲁木齐从不骄傲!

一次疫情突发的反复,让乌鲁木齐进入了全国的视线,也让乌鲁木齐这个西部明珠都市的风土人情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可在我的概念里,很少有人去关注乌鲁木齐的包容。

这些年,去过不少内地城市,不论是西安,还是成都,或者是北京广州深圳,在它们的发展中,都有一个词被高度宣扬:包容。包容蕴含方方面面,但基本是指对不同籍贯不同地域的人的接纳汇聚,进而延伸到对不同的饮食文化生活传统的保留,以此来体现一个城市发展中的阔达胸怀。

但这么算的话,在我的认知里,乌鲁木齐无疑是在全国包容度最高,实现包容最早的城市。

从上世纪九零年代我来乌鲁木齐说起,不夸张的话就是短短几年间,我在这座城里见过接触过所有省份的人,甚至五十六个民族的人。

在我的印象里,河南山东东北四川陕西广东上海甘肃乃至湖南湖北籍贯的人最多,广西贵州海南的最少。

河南人善于抱团,乐观热情,烟火气十足,不论在哪里都能极快的融入所处的环境,和所有人极快的打成一片。

东北人身上总是体现性格中的矛盾,既憨厚实诚,又江湖气十足。既极重情谊,又有暴烈难收的一面。

四川人一以贯之的勤劳能吃苦,不论在哪个偏僻的角落,总有四川味道宣示他们的存在。

陕西人杠直的性格在哪里都不会改变,山东人豪爽之风有口皆碑,甘肃人朴实谨慎,上海人精明算计,广东人实际严谨,而两湖之地所出之人,个性鲜明,自我强烈。

至于云南广西贵州等西南省份籍贯的人,所接触的,也确实如当地山水,自然而温润,安静而秀气。


那时候,最怕和几种人喝酒。

一个是山东尤其是青岛人,不喝倒都感觉对不起人家一片赤诚情怀。

一个是内蒙人,一轮酒之后,除了怕还是怕,直接会怀疑对方喝的是不是白开水。

一个是彝族人,你说怎么喝人家怎么听,你说干,哪怕就是个客气,人家一碗也直接下。眼睛明亮纯粹,看着你,没法说任何客气话。

一个是藏族,喝着喝着就起了歌舞,那真是一种随性至极的态度,喝着喝着就感觉到惭愧。

其实不论说什么籍贯什么民族,在乌鲁木齐,大家还是愿意统一称自己是新疆人。不管是什么省份,在这里待久了,在原来籍贯的固有印象上,都会自然的生长出一层新疆范儿。

什么是新疆范儿?

大气,直爽,坦率,不做作,乐观,重情义,重承诺。这是新疆这片土地所决定的,地大天高,不由人不心胸开阔。

为什么乌鲁木齐人不说自己是乌鲁木齐人,都爱说自己是新疆人?没办法,似乎从来如此,不说自己是新疆人,不足以证明自己的纯粹。哪怕乌鲁木齐是首府,也没有这个作用。

之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也是说乌鲁木齐的包容,其实主要是说城市里的街道命名。

在那篇文章里,我曾说过,乌鲁木齐的街道命名,骨子里就是一种包容的体现,足够给不同籍贯的人心里安慰。

大江大河都有,比如长江黄河钱塘江。大山也有,比如昆仑黄山,省份城市更多,北京天津上海山西长春阿里等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乌鲁木齐的兼容并蓄。

至于饮食,乌鲁木齐的包容是另一种形式,它和其他城市各个菜系保持纯粹原味的状态不同,凡是来到乌鲁木齐的各地风味,没多久,自己就带上了改造过的新疆味道。这不是什么逼迫的结果,而正说明,在乌鲁木齐的五湖四海,已经不可能一家独大的能征服大多数人的口味,想要在乌鲁木齐存活发展下去的,那就必须迎合乌鲁木齐人的口味。

可乌鲁木齐人是什么口味,倒真是一言难尽,但一定和清淡没多少关系,除了清炖羊肉和清炖鸡之外。

至于区分南北方的米面之争,在乌鲁木齐,也是泾渭分明,各唱各的戏。

说到戏,在我的概念里,乌鲁木齐只曾经有两个剧团大行其是,现在应该还顽强存在,一个是豫剧团,一个是秦剧团。这个不难理解,乌鲁木齐也是北方城市,而豫剧秦腔,就存在于中国北方大地的血脉里。

包容不难,难得是包容成为自然。

比如我住的小区单元,当了志愿者才知道,十二户人家,就有十二个不同籍贯。但是,如果再加上家里人的籍贯,一个单元,就囊括了大半个中国。

乌鲁木齐,骄傲了吗?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起包容,乌鲁木齐从不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