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思维“rumination”

概念:

rumination,英语单词,主要用作名词,作名词时译为“沉思;反刍”。
与动物反复咀嚼食物一样,有些人会将注意力反复集中在某些固定的思想或行为上,尤指消息或负面思想。

表现:

对一件负面的事情耿耿于怀。你明知道这件事想也没用,不值得再想,可是你无法停止想它。

危害:

  • 增强抑郁质
    反刍思维的危害在于使人增强抑郁质,在遭遇生活事件并产生抑郁等消极情绪后,个体对消极情绪的原因及其后果的反复思考,激活了以往的消极记忆,造成对当下情境负面的解释,挫败感和无助感随之增强。因此在反刍思维的作用下,个体的心理社会机能形成病态,最终发展成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
    抑郁和反刍二者的结合会导致个体对自身的负性认知程度加深,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
  • 贴标签
    过度概括化,给自己贴标签。对自己做评价贴标签以前,一定要辩证看待,不要把过多的问题压在自己身上,要学会全方面分析和认识自己,才能达到客观的地步。
  • 减短寿命
    rumination 会减弱端粒酶,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要变短一点。等到端粒短到一定程度之后,它对染色体的保护作用就没有了,染色体就不能正常复制,细胞就不能分裂了。如此说来,人变老的本质原因是端粒变短了,而反刍思维会使人衰老速度加快。

对策:

  • 转移注意力
    当我们处于反刍思维的状态下,通过安排一些中性的甚至是正性的活动(像慢跑、与朋友聚会),就可以把原先全部集中在负面想法的注意力,转移一些到新的活动中来,打破恶性循环的怪圈。哪怕个体只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沉溺在沉思中,都有可能会对现实进行重新评估,采取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而不再陷入反刍思维的深渊中。
  • 倾诉
    找人倾诉,有人陪伴和回应自己的情绪感受,让情绪慢慢的过去。
  • 旁观者角度
    学会用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不被情绪给控制住,接纳与包容各种情绪,越是排斥,这种情绪在心中留下的印象就会越深。
  • 正念
    冥想(正念):专注当下与呼吸,专注在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儿上,工作就全身心投入工作,吃饭就好好体会饭有多好吃,其他的想法就自然就没有了,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心流”体验。不过,其实你不用冥想也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在做的是一件有难度的、烧脑的事儿,你就会专注当下,哪还有什么别的心思?要知道,专注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有研究发现,那些无法集中注意力,永远乱想的人,即便没有什么压力感,端粒也平均比别人短了200个碱基对。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刍思维“ru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