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神经”的读书杂记:写在前面

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不仅是一位物理学家,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在一本畅销书《给世界的答案》的前言中说,当他打算进行某方面的研究时,便会自告奋勇承担一门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开设科学史课程,他成功地使自己从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了那方面的专家。

作为一名并不资深的老师,我心有戚戚焉,感到与这位老先生颇为臭味相投。若干年前,我对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还是一头雾水,当我想搞清楚如何用集成电路实现大脑神经元的联结与计算时,我异想天开,打算开设一门选修课,美其名曰:《神经形态计算》。一想到用最先进的芯片技术实现人脑的(部分)功能,我就激动得浑身激灵,仿佛可以解放全人类(的大脑)。

在提交了开课申请表后,我接到了一个学校座机号打来的电话,彼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我在夜色中驱车回家,小心翼翼地接通电话,是教务老师,她礼貌地说:“抱歉这么晚打扰你了!”,我客气地回道“没关系”,心想必定出大事了! 我能感觉到电话中急迫的语气,果然话锋一转电话那头的声音问道:“你那门---“神经”---课打算写教材吗?”

我的右脚从油门踏板移开,轻轻放到刹车踏板上,身边的汽车一辆辆飞速而去,留下一道道红色尾迹,我反应了半天:“神经?”、“神经衰弱?”、“神经病?”、“神经(精神)分裂?”、“神经网络?”,我什么时候开了一门神经课?一拍脑门,“啊?-----啊!神经课啊,不,不用了,不写教材,谢谢啊。” 挂掉电话后,我觉得自己确实够“神经”的,申请一旦提交,课程名一个字都改不了,怎么起名字的时候脑子不多转一转呢?

最终,开课申请还是获批了。几年下来,这门“神经课”令我颇为精神,收获颇丰,成功地从一个小白转变为大脑神经科学、生物钟科学、忆阻器、非线性动力学和振荡器理论方面的“砖家”,没错,砖头的砖。

于此同时,我也读了一些杂书:文学、哲学、历史... 这些书相当有水准,有深度,比我开的那门神经课不知好多少,值得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还做了详细的笔记。可惜,物换星移,这些曾经让我激动得夜不能寐的书籍渐渐都像风中的云朵一样变淡了,飘散了。看来我真的变老了,“神经”了。在最近一次拿起我的“神经”讲义时,一个念头涌上来,为什么继续发扬“好为人师”的精神、为这些读过的杂书写点东西呢?在我把它们彻底遗忘之前,至少留下一些爪印吧。或许,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于是,就斗胆有了这些很随意的文字...

ps: 其实,在我写下上面这段话时,自己的读书杂记连一个字的影都还没有呢... 现在都流行预售、预约、买楼花,嗯,别急,面包和盐,就像竞选人的许诺,慢慢都会有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点“神经”的读书杂记:写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