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场地铁站行李箱抛尸案轰动全城。犯罪嫌疑人张超在认罪之后竟当庭翻供,声称自己不是杀人凶手,也由此揭开了这个肇始于2000年的案件:2000年,苗高乡支教教师侯贵平在举报官员性侵女学生后死亡;2003年,侯贵平的大学同学、时任平康县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科长的江阳在侯贵平生前女友李静的请求下调查疑点重重的侯贵平案,却也屡屡受阻;2010年,江阳的尸体被发现在张超的行李箱里。
张超翻供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并引起了公安的高度重视。于是刑警严良及其所在专案组开始着手调查侯贵平案及江阳案,一个沉没了多年的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
转场:正义的接力
此剧的一大亮点是三条时间线(2000年侯贵平线,2003年至2010年江阳线,2010年严良线)同时叙事。虽然有三条时间线,但这部剧的叙事依然流畅,这主要得益于剧中大量使用的相似体转场和同一主体转场。
丝滑的转场不仅能给予观众良好的观剧体验,让观众大呼巧妙与过瘾,更能使不同时空的人物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2000年,初到学校的支教老师侯贵平在教室宣布下课,孩子们稚嫩而轻快的“老师再见”的告别声从教室的窗户传出;随后,镜头下移,在教学楼下,2003年,江阳来到学校调查侯贵平案。
2003年,江阳驾车行驶在夜晚的马路上,被一辆不明车辆恶意追赶;镜头一转,在2010年,着手调查江阳案、侯贵平案的严良同样在深夜的马路上遭遇着黑恶势力一方的蓄意追击。在一个急转弯过后,终于摆脱追击的两人都从车内向窗外望去——两人的眼神似乎交汇了。
2003年,接到恐吓电话后的江阳回头转向镜头,带着愤恨与无畏;2000年10月25日,得知学生翁美香遭受性侵的侯贵平回头转向镜头,带着坚定与果决;2010年,正研究墙上照片的严良回头转向镜头,若有所思。
在一次次的转场中,观众不仅臣服于艺术的精妙,更能被其中所传达出的人物精神与接力感所震撼:你的冤屈,我为你洗脱;你未揭开的真相,我替你追查;你手中正义的接力棒,我会带着它继续前行。
真相,似乎将永远沉默;但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总有人不甘于沉默。他们携正义的接力棒在黑夜中跋涉,去拨开迷雾、唤醒真相。
纵使黑暗,却总有希望。
争议:人物脸谱化
《沉默的真相》开播后,在知乎、豆瓣等平台收获了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与批评,其中“人物脸谱化”是其中的一大质疑点。一些观众认为,剧中黄毛、胡一浪、孙传福、李建国等反派阵营中的主要角色坏得太过于彻底,人物不够立体。
的确,这些坏人角色有些扁平化——全剧下来只有李建国“我上有老下有小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我十九岁干刑警,原本以为可以干一辈子的”的寥寥几句台词能让观众以窥反派们的血肉,其余地方完全没能体现反派的真善美一面。若问观众,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观众能答出来的可能也只有“精虫上脑”、“贪得无厌”、“财迷心窍”了。
若是剧中能够交代一些反派角色的柔情一面,这部剧无疑将会更加丰满也更加耐人寻味,观众在第十二集的片尾曲响起时内心翻涌出的不满足感也会减轻不少。
但让我们回头看看这部剧的主题——是歌颂江阳朱伟等人近乎神性的人性的光辉,是告诉大家程序正义不一定能捍卫结果正义,是让人明白一件事情不应该发生不等于它不会发生,是让人警惕行政司法的腐败,是让人反思司法程序的漏洞。对于这部剧来说,那些反派角色塑造到目前这种程度也许就足够了——与掺有善的恶相比,极致的恶更能衬托出极致的正义,更能让人反思现实。
不完满的结局
《沉默的真相》的结局并不是那种常见的大快人心式的结局。在它的结局中,观众并没有看到“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英雄得到嘉奖与尊崇”,却看到了“坏人自杀得以逃脱刑事责任而英雄因为违法引起舆论关注被判入狱”。
由于在生活中电视剧往往充当着供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因此就算中间剧情曲折黑暗,最后它也总会有一个较为完满的结局以抚慰那些受挫于现实的心灵。
显而易见,《沉默的真相》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悲剧结局让观众感到了深深的压抑与无力感,但有意思的是,观众们并没有因为这个致郁的结局而贬低这部电视剧——相反,有不少观众因为这个不在大家期待中的结局而更加肯定这部电视剧的质量。
圆满使人快乐却难免脱节于现实,悲剧虽压抑但更加真实。《沉默的真相》用不完满的结局向观众展现了触目惊心的现实,在带来与众不同的新鲜感的同时给人带来极大的震撼,让人们开始深思“正与邪”、“好人无好报”、“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
可以说,在这个悲剧结局下,这部剧的主题不再只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反腐倡廉”,而是变得更加深刻了。
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最优选择
在《沉默的真相》大结局中,令真相大白的英雄白宇选择自杀;张超犯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数罪并罚,被执行有期徒刑五年;朱伟犯爆炸罪、放火罪,数罪并罚,被执行有期徒刑七年;张晓倩犯包庇罪,被判有期徒刑两年,缓期执行;陈明章也被判入狱……
尽管经过一些法律人士分析剧中正邪双方的量刑可能都有一些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剧中出发,去思考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
程序正义是什么?
程序正义即“看得见的正义”,也就是案件判决过程中的公平正义——我们去寻找证据、证人,拼凑证据链条并依据判定罪名所追求的就是程序正义。
与之相对的,杀人凶手被杀掉就是一个结果正义。
我们不难理解,程序正义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结果正义——搜集证据、完善证据链条就是为了让应当受惩罚者收到惩罚。
但是程序正义却也能成为结果正义实现的绊脚石。
《沉默的真相》中,黑恶势力团伙利用了“程序正义要求证据链完整”,一次次将证据甚至证人毁灭殆尽;而另一边,江阳一行人明明知道黑恶势力官商勾结、性侵少女、故意杀人、毁灭证据的罪行,却受制于程序正义要求的证据链齐全而接连碰壁、难见光明。
无奈,无奈,精明的坏人利用着程序正义的繁琐逍遥法外,勇敢的好人却囿于程序正义的繁琐只得发出绝望而无力的呐喊。
当程序正义已成为恶人操控的木偶时,正义一方要想尽可能地达到符合程序正义的结果正义,也只得暂时绕开程序正义,即“以暴制暴”。
为了让真相浮出水面、为了让孙传福、胡一浪、李建国等人受到正当的惩罚,江阳、朱伟、陈明章、张超、李静、张晓倩只好选择以暴制暴,将江阳的自杀伪造成张超杀人,再安排张超翻供、朱伟制造爆炸来引起社会恐慌和舆论关注,让更高一级的调查组介入。
他们这种“破罐子破摔”式的行动成功换取了有关侯贵平案、江阳案、官员性侵少女案的裁决的程序正义。孙传福、李建国、曾祥东接受了法律的正当审判,都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但与此同时,以暴制暴的英雄们也得顺从这最后的程序正义,迎来罪名的指控和牢狱之灾。
与结果正义相比,程序正义更加严谨繁琐——它一定要有完整的证据来为结果正义保驾护航。但这也就决定了程序正义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办案人员的辛劳与一定情况下大众朴素正义感的难以实现。
理想的状态下,我们应该选择性地使用程序正义。但程序正义的严谨性不允许程序性正义被选择性使用,而单纯地追求结果正义必定会导致更加荒唐的冤案和混乱(毕竟证据要比直觉更接近真相,虽然有时直觉会比证据准确),这个社会上精明的坏人也总是占少数,因此在现在,坚持捍卫程序正义是我们的最优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在最后法官宣判的时候,张超、朱伟、陈明章留下的只有坦然与平静——他们早已做好为了捍卫程序正义以及在其保证之下的结果正义而成为程序正义的一部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