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有树就是文化

                  朱德民

1891年,美国南部休斯敦棉花巨富威廉·马歇尔·莱斯捐资建立了莱斯大学,这是美国最早的一所私立学校。建校时,莱斯规定原址上的橡树一棵也不许动。从始建到完工,橡树一棵没少,共六百八十九棵。于是,第一年学校只招了六百八十九名学生,尽管学校可以招更多的学生。这让人们很费解:私立学校,还要靠多招生求得生存和发展呀。

莱斯却继续要求师生分片培育橡树和新栽橡树,直到把校园栽到“饱和”为止。如果橡树妨碍了基建用地,就不惜代价把橡树移栽到校园另一个地方,并且必须保证它能成活。

1902年,校园里的橡树终于“饱和”了,共四千八百九十棵。这时,重病中的莱斯立下一个规定:无论何时,校园里的学生不许超过四千八百九十人!

直到2008年,三百二十五公顷的校园里,还是四千八百九十棵郁郁葱葱的橡树,而全校学生总数为四千八百五十人,比橡数的总数略少。而在公立学校,三百二十五公顷的校园,至少有学生九千名。

一百多年过去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莱斯大学的学生总是少于橡树!

读过这段材料,我感到温暖舒畅。且不说莱斯深深懂得有限的土地上只能种植有限的橡树,而一所校园同样也只能容纳有限的学生,单从表面上看,他看重珍爱那一棵棵橡树,就足以让人动容钦佩。

大自然有自身的规律,必须敬畏,尊重。莱斯大学以橡树为师,循自然之道,值得学习。

一个秋日的午后,我陪几位校长到一处农村学校,看到校园里那些远年的法桐生机勃勃,心里非常喜欢。不知这所偏远的学校还有什么贵重的家当,但我觉得单是这两排遮天蔽日的法桐,价值就十分巨大。在这样的树下嬉戏、交谈、读书,人与树,相伴成长,没梦的孩子也会有梦,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一处校园有绿树,才安谧祥和,充满生机活力,具备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里的绿树,反映出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品位。国外且不说,国内名校,哪一处不绿树成荫,古木参天,花红柳绿,四季常青?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学习,心里自然熨帖安静。

有时候,空洞的说教并不比一棵树给教育的启示更多。阅尽沧桑、经历丰富,人永远比不过树。那河畔的金柳,让人顿悟柔韧和风情;西北荒漠里的胡杨,生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使人懂得了刚强不屈。毁树容易种树难,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花一草藏世界,一树一木有乾坤,树,努力向上,百折不挠,树,根扎大地,叶向蓝天,树,栉风沐雨,笑傲雷霆……

树,给教育工作和教师以灵感,一棵树就是一首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满校园的花草树木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树有智慧,树有情感,树,亦师亦友。树有百种,树有千态,不同的树木适应不同的环境,需要合宜的呵护。树犹如此,人同此理。种树,也要因校而异。人有我有、千篇一律、追求名贵、追求时尚,并不见得好。校园里有多少绚烂多姿的花草树木,就该有多少个性鲜明兴趣广泛的孩子。校园里,需要大树,也欢迎小草,树与草,共同组成了美丽的校园。同样,在教育观念上,我们并不能期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社会需要各样的人才,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喜好,教育怎能按照一种样式、一个模子去铸造成人的复制品?让大树和小草都能自由生长,才是教育的追求。

树,给读书学习以启迪,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鲁班从带齿的草叶那里获得了制造锯子的灵感……校园里草木葱茏,既让学子了解花草树木,开阔知识视野,又培养环保意识,陶冶性情,还能润泽生命,培养诗情画意……

一处校园没有花草树木,育人环境和文化品格就打了折扣。校园里的高楼大厦,更多地展示物质的辉煌,却很难体现精神的高格。校园里,需要多些红花绿叶,多些曲径通幽,多些温馨静谧,少些标语口号,少些整齐划一,少些冷漠严肃。

师生在校园里种树、爱树、赏树,与花草树木一起成长,才是大家心向往之的教育。教育不是铸造、生产,而是生长、培育。我们期盼符合规律的教育,自然的教育,绿色的教育。

2012-11-12 

按:朱局长笔下的农村学校,就是省庄二中。朱局长前讲莱斯的橡树,后写金柳、胡杨,中间所隐含的,就是对省庄二中,及省庄二中人的期待。细细品味,仁爱的育人之心跃然字里行间。

感谢朱局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校园有树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