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国大城》第六章: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今天继续《大国大城》第六章的重点知识分享。

《大国大城》,作者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教授以“为了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之座右铭。

这是一本讲述城市化的本质与规律的书,此外这本书也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违背自由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进行了解读。当时正好看了《理性乐观派》,同样的市场经济观念驱使我买了这本书。


-目录-

下篇  大城之解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1.大城市的生机

2.包容性的就业创造

3.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4.“以业控人”是南辕北辙

5·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1.中国城市发展:全球趋势的又一例证

2.国家规模与首位城市:国际视角

3.巨型城市的人口:东京道路

4·中国的巨型城市:以上海为例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1.城市化模式:事实胜于雄辩

2.外来人口是负担还是财富?

3.城市化会遭遇耕地瓶颈吗?

4.拥挤的绿色城市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1.农民工留下青春和健康,带走自己

2.歧视的原则

3.户籍制约了消费

4.为什么户籍不能成为身份?

5.大城市的收入差距

6.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1.应对城市病的国际经验

2.治理“城市病":宜疏不宜堵

3.集聚有利于污染减排

4.贫民窟是“非典型性城市病”

5.城市管控;对人,还是对行为?


第六章: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关键词:大城市  国家规模  首位城市  巨型城市

越晚开始城市化的地区,城市化放缓的时间节点也来得越晚。根据国外以往的发展经验开看,一国的城市化水平在达到70%之前,其城市化的速度都没有明显的放缓迹象。

决定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与其他国家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有认识到这些规律,才能弄明白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道路。


知识点一:

中国城市发展:全球趋势的又一例证

放眼全球,极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把城市的人口作为政府政策调控的指标,大部分的国家基本上是把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从而使人口成为一个城市未来制定公共政策的预测目标。

正是这种滞后于实际人口增长的预测造成了今天上海所面临的公共服务紧张、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因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往往是按若干年前的预测人口来进行的。但是,很多人却将当前的供求矛盾简单地归因于太多外来人口进入上海。


知识点二:

国家规模与首位城市:国际视角

齐夫法则: 一国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二大城市人口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的三倍,依此类推,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N大城市的N倍。


知识点三:

巨型城市的人口:东京道路

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它反映是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上海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不断补充青年人口所必需的。当前,上海的就业人口中有超过一半是非上海本地户籍人口,如果不是这些外来人口的贡献,上海的经济和养老保障体系早就崩溃了。

用行政的力量来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影响的不仅是城市,也会波及整个国家。


知识点四:

中国的巨型城市:以上海为例

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持续增长,这是一个阻挡不了的趋势。

如果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按过去规划的人口规模来提供,而实际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曾经的规划,就会造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短缺。

这时,我们是应该去科学预测人口,调整城市规划,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还是通过控制人口来控制需求?

城市的管理者不应该把一个主观想象的人口规模凌驾于普遍规律之上,延误了增加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的时机。


感想:

规划既要有超前性,但是规划也有滞后性,因为情况是在变化的。变化的速度可能会超过规划的预期速度,所以规划要尽可能科学合理,但是管理也要预留调整的余地和准备。

规划如果不能够和实际的发展速度、规模相匹配,最要紧的是抓紧时间调整,把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供给提高上去,以满足需求。而不是想尽办法用人为的行政管理手段阻止变化的发生,硬要往规划好的框框里面套,这就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城市道路,很显然以前的规划没想到私家车会在中国发展的这么迅速,那么道路就不够宽了,才会发生拥堵的情况。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想办法拓宽道路、增加公共交通的供给数量和密度,而不是控制车的生产数量和供给数量,让大家把买车的需求和欲望降低。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大国大城》第六章: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