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本书,你一定可以写出10W+

有没有发现当你上了一天班,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地铁站时,你可以看到很多人脸上的表情基本都一样,双眼无光,眼皮打架,整个人都呈现出一副疲倦的样子,就连挤地铁可能都不如一个老人。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短视频,内容是这样的:地铁上,一个女孩头放在面前的行李箱上睡着了,行李箱旁有一个年轻男人,由于地铁行进过程中稍有颠簸,行李箱就会碰到面前的男人,那个男人有点不耐烦和生气,一脚把行李箱踢开就转身离去了,而这时旁边的一个男士看到了睡着的女孩,立马扶住了行李箱,用脚抵住让箱子不晃动,好让女孩多睡一会儿,这样温暖的举动为他赢得了很多赞赏。

马不停蹄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焦虑,而以上种种现象只是内在状态的一种外化反映而已。

有没有考虑过,其实如今困扰我们的在若干年前同样困扰着以前的人们,即使时代在进步,但从某些方面来说,有些东西是不变的。由此,或许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不断阅读,通过从过去的文字中寻找心中的疑问。

最近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受益良多,在这十二封信中解答了如今同样困扰着我们的问题。


1

关于读书

关于读书这个问题,朱光潜先生劝诫青年:

1)不读书不知光之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

2)兴味要在青年时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虽然过了几十年,但个人觉得这两句话在如今是相当受用的,当然现在的年轻人早已不是过去那些没学上的孩子,21世纪的我们大多都接受了现代教育,往来无白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跑道上奋力奔跑着,被焦虑包裹着,大家不是不读书而是读了太多杂书,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大家接收的信息大爆炸,大部人都失去了信息辨别的能力,被那些屏幕上跳动的字节裹挟了。

我们需要培养的不仅是阅读的兴趣,同时亟待培养的是辨别的能力,以及如何选择看怎样的书。这个问题朱光潜先生也给出了适当的建议:不要一味地只读新书,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的社会心理,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岿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甚至无数遍。从这看来,经典之所谓之经典是有一定道理的,如今知识变现的年代,任一个人都敢称自己是专家,把自己的杂学打包成一个高大上常人看不懂的东西就拿去讲课了,甚至赢得一片赞扬声,如果我们也经不住诱惑贸然中了套,不可谓是一种悲哀。


2

关于愁苦

人的心境常常是动态变化的,波涛起伏时心生烦恼,波澜不惊时又时有苦闷。“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其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这是朱光潜先生对人烦恼的解读。

青年人总是容易发愁的原因在于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而老年人生机相对静止,不那么容易发愁,小孩子即便充满活力然而不知愁滋味,哭哭闹闹也就过去了。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这是大家经常可以在各文章看到的,如果能看到成年人奔溃大哭说明确实被现实击垮了。

然而闲人的愁才最苦,经常会有人尤其是大学生会质疑生命的意义,我也是其中一员,曾经花了一个学期去看书找答案,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而对于这闲愁,朱光潜先生劝年轻人:多打网球,多搬砖,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3

关于写作

如今自媒体蓬勃发展,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品牌,都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输出自己的观点,相比前人,我们已经幸福得太多,然而能写出东西跟能写好东西是两码事,学会写作是一项值得终身精益的技能。每当读到别人的优秀作品会不经感叹,为何他能写出我心中的所想而我却不知如何表达的话,都会不禁心有惭愧。

在关于写作的问题上,朱光潜认为练习写作如同练习画画一样,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学会“临帖”,就是通过大量阅读,学习优秀作品的写作方式,其二是通过“写生”,学画画时通常很多学生都会去野外写生,对着真情实景进行描绘,而写作也一样,动手写才是开始的第一步,表达自己需要表达的。这两种方式是需要长期练习的。

以上,是关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大致感受,从读书到心态、理想、写作等涉及我们生活和思考的各个方面,朱光潜先生都有一些他的解答,而现在来看很多内容仍然不会过时,反而很受用。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不读书不知光之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了这本书,你一定可以写出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