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小成本电影该何去何从?

国产小成本电影该何去何从?

随着速八的上映,又将大成本大电影推到了风口浪尖,同期拍片的小成本电影却似乎无人问津、

十年前,宁浩用区区300万的投入创造了《疯狂的石头》这一中国电影票房史的奇迹,也使小成本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掀起一波热潮。从2008年的《十全九美》到2012年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再到当红作品《小时代》、《港囧》,小成本电影似乎不断地在书写这一个又一个中国电影票房的奇迹。

小成本电影以其独特的制片手法与技巧,用较低的制作成本博取了大量的眼球。在投资回报率上,小成本电影不断秒杀常规制作电影,让电影投资人纷纷竞相追捧。 在中国电影市场疯狂崛起的2012、2013、2014年,年度票房前十名的电影中小成本电影的数量出现了节节攀升。小成本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和《心花怒放》更是分别盘踞了当年度票房榜单的龙头地位。以致不少电影投资人纷纷表示,从目前的现象看,小成本电影的票房撑起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半边天。

然而小成本电影真就此的崛起了吗?其实不然。纵观近两年的电影市场,大制作喜剧电影《美人鱼》以33亿的票房成绩,问鼎国内票房首把交椅,国产大制作魔幻片《捉妖记》紧随其后,高投入动作片《寻龙诀》也赚得盆满钵满。而相比之下小成本电影似乎真的偃旗息鼓,难觅踪迹。相比欧美电影市场,为什么国产小成本电影这一新星如此快速的陨落,我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国产小成本电影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原本的小成本电影应该较“大片”更有多样性,更大可能的体现作品导演的创作立场与创作意图,满足特定人群的不同偏好,而现今低成本喜剧、爱情剧霸市,已经成为了国产小成本电影发展过程中莫大的悲哀。从历史上火爆银屏的小成本电影来看,青春电影必谈“早恋”,喜剧电影必然满是网络“段子”,高卖座电影必然拍续集已经成为了小成本电影亘古不变的万能公式。根据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电影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同质同类型影片的涌现,观影者从中得到的新增或者边际的效用量是下降的。而这一点,已经在小成本的校园青春剧中有所显现。票房过亿的小成本校园青春剧中,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7.19亿的票房奇迹荣登该类电影榜首,其后虽然也有《小时代》、《同桌的你》等过亿票房的电影涌现,但始终未能超越,并有逐年下降的态势。当下,2016年当红校园青春热剧,《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上映一周票房才艰难破亿,表现出电影市场对于校园青春剧的热情已经大幅降温。雷同的电影主题和“颜值凑剧情”的套路已经让电影市场产生了审美疲劳。

其次,中国电影市场消费者偏好大制作。从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者对电影题材的偏好来看,小成本电影最为出彩的喜剧和爱情剧并不是最卖座的题材,以大制作为前提的动作片、科幻片依然是这个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历史票房百强榜的半壁江山。而受制于制片成本这一天然因素的影响,小成本电影要产出高质素的动作片与科幻片实属不易。

最后,院线模式对于小成本电影的排挤也成为了其先天畸形的重要因素。除去少数上线的小成本电影外,小成本电影因为其独特的拍摄视角无缘商业院线的盈利渠道。一些小成本电影的制片人坦言,成为电影票房的黑马是每一个电影投资人的梦想,然而考虑到电影市场的总总现实因素,他们对勇闯商业院线缺乏自信。因为踏足商业院线意味着前期大量的宣发成本,而这可能就与制作成本持平,最后即使勉强上线,也很有可能以“一日游”的局面惨淡谢幕。例如电影行业颇具名声的中国“西部马仔片”《甘南情歌》虽获得好评无数,也因担心亏损风险而不敢谋求登上商业院线。

特别是在电影扎堆的暑期档,制作成本较低的小电影,因为其有限的宣发成本,更是被各大院线所排斥。2015年的暑期档,多部小成本电影虽然勉强登上院线银幕,但也只能用惨淡来形容。《惊魂电影院》票房869万元,有着一定社会群众基础的《张震讲故事》也才区区2000多万元,但这些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还有一些例如《模特魅影》、《不肯去观音》等相当多的一批小成本影片,在院线的排片不超过3天,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影院“一日游”电影。

此外,而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加强,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拍摄制作技术的推陈出新,大制作的电影时代也再加快来临。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夹击下,显得步履维艰。倘若,小制作电影仍想华丽的重返银屏,调整拍摄的固有思维,制作符合特定偏好、特定受众的小电影,开辟如网络平台、手机APP等除院线模式外的其他公映渠道,或许能为小成本电影迎来一线生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产小成本电影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