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板是六七十年代城市商店橱窗、大门用木板一块一块拼装起来,早上开始营业或下班打烊时都要拆下或者装上门板,因此我们称为上门板,是商店每天早晚必做的的工作。
1974年我进入一家无线电修理部,也是合肥唯一的一家电子产品修理部,隶属合肥市电子局管辖,也是我有始以来第一次参加工作,由学生转为工人角色,我是经熟人介绍进入的,先是作为实习生学习修理,后来认为我能独立完成修理业务,便转成了合同制正式员工。
修理部虽不大,也就7~8个修理工,还有几个营业员,顺便售卖和展示一些合肥市电子局系统的生产的电子元器件,那时修理部修理分为三个小组,收音机、扩音机和电视机组,我跟的师傅是电视机组的组长,所以我一直跟着他学习修理电视机。
修理部也向医院一样,不过区别是给电子设备治病的,通常前台有接机人员,也类似医生接疹,要祥细了解电子设备故障现象,如电视机有声音无图像,或有图像无伴音,然后分折可能的原因,还要详细记录送修设备的情况,同时还要检查自己修过否?缺部件吗?你的判断还要客户(送修人员)认可签名。
前台对接机人员要求较高,开始,碰到送修电视机总是喊我的燕师傅,后来因为燕师傅工作忙,有时开会,我就被召去接机。
那时候有个习惯,送修设备人心理都为了能帮助修好设备,接机过程中不停的给你递香烟,我虽然不抽,但客户不停的向你桌上甩烟,虽然嘴上说谢谢我不抽烟,但别提多高兴了,等客户离开了,我把桌子上的烟拿到后面的修理间,给后面的修理师傅抽。那时的感觉就是被别人尊重,很满足。
那一年,我还获得了年度先进个人,主要是我的师傅推荐的,照片公布在办公室二楼上楼的转弯处,上楼开会或在二楼办公的公司领导上楼路过都能看到。
这一年自已感觉成长很快,学到了很多的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也慢慢学会和人打交道了,走入了社会。
那时候我上班时,只有几路公交车,去单位没有顺路的公交车,我都是地走去上班,要穿过当时的延安路、包河公园一道桥、环城路,还要穿过梨花巷,走入长江路,穿越长江路就进入了含山路,那时公司(修理部)就在淮河路与含山路交叉口处淮河路173、175号,177号就是合肥大名鼎鼎的刘鸿顺包子店。我们和刘鸿顺都是迎街门面,座南朝北,正对面就是中市区门诊部。
每天,我都早早来到单位,准备开门下门板,一块门板大约有二十斤重,年纪大一点的员工还搬不动。大门门拴上绕了几道的铁链的锁需要用钥匙打开,如果铁链不在门栓把手上多饶几道,门外的人就能把门拉开,甚至小孩都能钻进店里。
门打开后,我总是快跑出去,打开橱窗板的插销锁,然后快速的下第一块门板,第一块门板下面没有滑槽,可以直接取下,取下的门板还要拿进营业厅,趟平放在地上。
门板上都标注了“左1、左2、右1、右2,这样门板再次装回去是才不会搞错。
下了门板还要下橱窗门板,露出陈列的展品,都是合肥市电子局下属单位生产的电子元器件产品。
每天下了门板,别提多高兴了,心里充满了自豪感,今天的营业开始了,大家相互对视着,一种成功的喜悦涌上心头,这时大家才去洗手,开始自己一天的本职工作。
……不知过了几年,店里的门板消失了,再也不需要下、上门板了,夜晚橱窗里还亮着灯,晚上,逛夜市的居民走在淮河路上,手里拿着吃的,边走边欣赏着街边的美景……。
随笔于2023年元月8日合肥绿苑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