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一个故事 | 第02篇沙姜鸡养成记

很不擅长写故事。

以前的日记里面也有一两篇自己特别喜欢,回看时也还津津有味的。比如前年在石围塘遇到的小女孩,还有稻城亚丁遇到的一个藏族老人,都被我码成流水账。大概照片对记忆有些帮助,很多小细节我都记得颇清楚,于是码起来很是流畅,给好友分享时他们也会觉得有趣。

而绝大部分时候,我是没有这样的“灵感”的。加之“性冷淡“的毛病,貌似能引起触动的事情极少,即使有也很容易被我忽略——可能这样的触动只是一瞬间的事,甚至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我的故事往往传达不出“观点”。这在个人日记中当然算不上问题,小作文本来就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文学作品中也不是问题,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就不是文学了。可是我不想永远呆在自己的小世界,我也不是当作家的料。

我想写的,是大家喜欢听的同时,又能不由自主地get到我要说的。其实,也就比日常交流中的“准确表达”高一个层次。嗯,大概是TED演讲里讲的小故事的感觉。

这样的目标是不是很合理。

最近,我开始有意识地思考怎么说好一个故事。

01

首先,我想,得认真“听”故事。

春节是个听故事的大好时机。我发现,抱着学习的心态出发,这些“七嘴八舌”变得不那么可恶,反倒有点意思了。

比如吃过年夜饭后,堂叔说起村里一个养蜂人。

村里就数他最卖力了!现在大家都出去打工,唯独他留在村里,想尽办法养家糊口。去年承包了石门的一片橄榄园,卖榄核都赚不少。今年在村后的荔枝园养了10几箱蜜蜂,卖冬蜜又赚了不少……

他本不会养蜜蜂,现在当初教他养蜜蜂的人都来向他请教……

供四个孩子上学,去年盖了房,又买了一辆5万的车……

这个故事其实是在对话中一点点地补充、拼凑完整的,从叙述者说故事的顺序、强调的重点,听者提问和关注的方向,真的可以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生命力”所在。

我再补充两点,大概能让“生命力”这个说法更有说服力:

其一,之所以说起这个养蜂人,是我叔以此告诫堂弟“年轻人就要一门心思想着踏踏实实赚钱“,不要指望啃老,也不要想歪门邪道。

其二,次日(年初一),我爸突然开始设想他的退休生活——他要回老家跟养蜂人学养蜂,既可以打发时间,又可以多一门“技艺”。

02

“共情图”这个工具在听故事时也大有用处。

图片源于网络

在以用户体验为上的设计思维中,共情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我就不断地练习使用共情图,来理解蜂窝的用户——他们的画像是怎么样的,他们在某个时间节点下的痛点和需求是什么。

继续以养蜂人的故事为例,收集这个故事时我尝试共情了3个人:堂叔、堂弟、我爸。(先备注一下人物关系:堂弟是我亲叔的儿子,堂叔是姑婆的儿子,所以这里的堂叔堂弟并不是父子关系)

堂叔

看到:侄子20岁出头,刚结婚,儿子未满一岁,频繁更换工作,日常开销入不敷出、每每要叔伯接济。

听到:堂哥堂嫂对侄子的问题一筹莫展。

想到:我也曾经不懂事,是“过来人”。侄子不能继续这样下去,得有人“管一管”。

做、说:把养蜂人的故事说给侄子听。

堂弟

看到:自己组建了一个家庭,日常开销入不敷出;由于过去的“劣迹”,在爸妈心里的信用度低,经常因提出的“请求”产生矛盾;家里人最终还是会帮自己;换了几份工作都不称心

听到:爸妈向亲戚吐槽恨铁不成钢;堂叔的养蜂人故事。

想到:赚钱养家好难;我一天不料理好我的生活,他们就会一直给我讲大道理;他们是在关心我。

做、说:我会先踏实做现在这份工。

从这两人的共情来看,堂叔讲这个故事是基本有效的。虽然于堂弟,这个故事只是让长辈的“说教“比光讲大道理更接地气,并没有什么启发意义——但来自家庭的压力是准确传达的,会提醒他这个问题十分紧迫,是他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

而我爸,他当场的表态当然是同意堂叔,但第二天的反应已经跳脱于堂弟的这件事,完全在他个人的立场上重新审视养蜂人的故事了。所以他的共情“切片”会更跟前两个不太一样:

我爸

看到:还有3年我和老婆都退休了;老婆现在每天跳广场舞,打理一个小菜园;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

听到:已经退休的同事有的到处旅游,有的很无聊;养蜂人的故事。

想到:老婆退休后的生活会很充实;我是时候为退休生活打算打算了;养蜂人自我学习能力很强,生活家的样子!

做、说:这两年一直在老家的房子添置各种用品,跟女儿说退休后要学养蜂。


这样听故事的方式,感觉很奇妙。

共情图中的痛点和需求,总让我卡壳。或许下一步,可以想想这两点在听故事和说故事中有什么更奇妙的作用。

像养蜂人这样的故事,我有预感在春节里还会听到很多,但能捕捉到多少就是未知数了。我缺少听故事的耐心。


不管怎么样,说好一个故事,未完待续。


朋友提议,不应该把打造“个人IP“这种后台逻辑放到台面。我觉得有道理。

所以,这是我的第02篇沙姜鸡养成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好一个故事 | 第02篇沙姜鸡养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