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
第一句。夫,语气助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内,指说辞计谋。施行,实施执行。所以第一句话的意思为:如果我的说辞计谋有不合君意之处,就不能被实施执行。
第二句。乃,于是。揣切,揣摩。时宜,时机。从便所为,从所为之便,指从利于当前实施的方便出发。以,来。求,探求。其,指计谋、方案。变,变化。
前文说计谋要合君意、合形势、合时机,这三者中最重要的就是合君意。合君意,你的计谋才能被实施执行,你的计谋一旦可以被实施执行,这意味着你可以获得权势。(权势来自于君主的支持,扩展一下,权势来自支持你的领导者,而不要把权势局限于官场。)不合形势和时机造成的问题是计谋不能成功,但这是计谋施行执行一段时间后才可知道的,尤其是对复杂问题、重大问题时更是如此。所以,你的计谋是不是真的合形势、合时机排在君意后面,你要让君主觉得你的计谋可以成功而不管你的计谋到底能不能成功(前文谈及驾驭时说过,你要让对方相信这样做是有利于对方的,不管事实上对方这样做到底利不利于对方)。换句话说就是,要会忽悠。
对于一个有志者或相关问题上经验丰富的君主来说,你若不了解形势时机,就很难忽悠住君主,即使你是合君意的,但君主知道你的计谋不行,就不会采用。(不合君意,即使计谋很好,也不会采用,除非君主被迫屈从众意。)对于一个想忽悠的臣子来说,其想获得的是权势,计谋能够被实施就够了,至于计谋能否成功,在考虑计谋时不那么重要,其也不追求问题解决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耀等。
如果一个君主仅仅有志,而在相关问题上缺乏经验认知等,也即该君主志大才疏,那么很容易被想要权势的臣子忽悠。在君主的臣子中,这些臣子恰恰是多数的,而我是那些少数想成事的。我为想出计谋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困难,因为我不仅要审君意,还要更为深入的审形势时机。(这些臣子也要审形势时机,因为不关心计谋能够成功,不会那么深入,反之,他们会更深入的考虑如何在计谋不成时甩锅。)
然而,君意难知、形势难明、时机稍纵即逝,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定准君意、形势、时机(前文说过的审与定),因而,这有一个反覆的过程。倘若你不是君主的自己人,或者你没有参与相关问题的职权职责,那么你只有一次机会提出计谋(想法)。这时,你的计谋(想法)不能切中君意或形势或时机,你就没有了下次再提出些什么的机会了,只会成为他人计谋的执行者。反之,你可以在这次计谋不通时,再次、多次提出计谋。当然,彼此和此次计谋要不同,这就要变计谋。(如果每次提出的都不变,可能会于上级失信任、于同级失话语权、与下级失威信。)
这里,再次谈及“变”,这句话说了怎么样可以“变”,正如前文所说,只有在具体到某类事上说变才有意义,本文也只能做抽象的泛泛而谈。
很多人只是知道“变”,却从未理解“变”,他们所做的“变”只是说的话不一样了、换个皮而已。更多的人是思考上知道“变”,而未详审,其体现在行动上的重复,也即采用同样的计谋不断地尝试再尝试。
将蚯蚓放在狭长盒子的一端,盒子的另一端有两个口,其中一个口是带有电网,尽管蚯蚓在爬向另一端时会在带有电网的口触电,但将蚯蚓反复放回时,其还会不断地触电。而人若发现有一个口不能出,只要一次,就会“变”,转向其它出口。面对这种简单的问题,人人都会在行动上变,而蚯蚓却不会;面对复杂的问题,绝大多数人就会像蚯蚓一样不断重试。
复杂的问题就像迷宫,当前的路不通时,就需要退一步,朝另一方向尝试,若还不通,再退一步尝试,在不断退一步再尝试的过程中找到出口,这才是在“变”。而面对复杂问题时,你像是处于遍布迷雾的迷宫中,而不是可以俯瞰迷宫,在当前位置的前方是不是有一堵墙挡着,退一步该往哪退,退一步后有什么方向,这是你在深入细致的考察(即详审)后自己建构出来的,继而你可以建构出整个迷宫。每次提出计谋不通后,你愈加揣摩形势时机,建构的迷宫越加复杂,到达出口的路径(即计谋)就在改变。
上述所言是思考方面的,组织内不同级别的人思考问题时的抽象程度不一样。假设X、Y、Z的级别递减。X知道当计谋中包含A、B、C、D四点时能成功;Y1的计谋中有O1、P1、Q1三点,能实现A、B;Y2的计谋中有L1、M1、N1三点,能实现A、C;Z1实现O1需要执行R2、S2、T2;Z2实现P1需要执行S2、U2、V2;Z3实现L1需要执行U2、T2、W2。
计谋成功所需的四点不是靠某一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多个人合力想出的。Y1的计谋能实现A、B两点,但其可能想不出能够实现C的计谋,因为C的实现已经超出了其所在职位所要求的能力范围;Y2的计谋能实现A、C两点,但其可能想不出能够实现B的计谋,因为B的实现已经超出了其所在职位所要求的能力范围。至于D点,在Y1和Y2脑子里可能基本不会出现,这点也不必考虑。而X知道解决其他问题的计谋中需要包含D、E、F、G四种,实现D的计谋可以直接挪用。
Y1和Y2的计谋需要Z1、Z2、Z3等人实现,每个Z要执行很多步骤且需相互配合才能实现Y计谋中的一个点。而Y在思考时,是不会考虑Z的实现的,默认Z可以实现,正如X在思考时不会考虑Y的实现一样。不一样的是,X知道Y计谋中的点是否可以被Z实现,因为X面临的很多问题中的计谋在实现时都会落到Z的那些执行步骤,而Y却不知道,尤其是超过其职位的、可接触的范围时。(若X不知道,则可能被Y糊弄。)
因此,Y需要考虑其计谋中的点的可实现性。当Y初入职位时,其可能不清楚职权范围内的实现,而居于职位一段时间后,其可能不清楚难以接触的范围内的实现。当Y了解这些实现后,其所建构的迷宫会出现新的墙,这些墙不再是虚影,是带着实现的凝实的墙。(有其志的Y才会耗费精力建构迷宫,正如有其志的X才会知道Y的计谋是否可被Z实现。)
所以第二句的意思为:于是我揣摩形势时机,从便于实现出发,来探求计谋的变化。
第三句。以,通过,用。变,指变化的计谋。内,通“纳”,采纳。管,钥匙。楗,门闩,钥匙可以打开门闩,将门打开。
反覆篇有“变象比,必有反辞”(如何变象比,请自学NLP),这句话在说“变计谋,必纳之”,用了“比”来说。前文说过,象比可帮助理解,可将复杂的、难以快速讲明的东西简洁地表达出来,例如本文用“迷宫”来阐释“变”。但想深入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道理、逻辑、规律。而在与人交流时,不要硬讲道理、逻辑,多用象比,在聊天、演讲、辩论、说服、谈判时都要如此。要知道,即使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上,一个善用象比的老师才被学生称为课讲得好的老师。
所以第三句的意思为:用变化的计谋让君主采纳,就像用钥匙开门闩般一举即得。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M]
[2]郑杰文.鬼谷子奥义解说[M]
[3]许富宏.鬼谷子译注[M]
[4]刘君祖.新解鬼谷子[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