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 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解释:当天下之人对美这个名称有了定论,大家就厌恶丑了。有了这种好恶之心,那就糟糕了。

斯恶已:那就糟糕了。

“美‘跟”丑“它是必然存在的,老子不可能去否定它。老子只是说,”美“是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标准。”丑“也是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标准。这才是自然的现象。

人为地分美丑,天下就大乱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标准。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个“不善”不是恶,很多人看到不善就认为恶,这也是“名”在作祟。“不善”只是不好的行为,或者是假装的善,不一定是罪恶的,所以千万不要对立。

如果善有固定标准,所有人都去成为善人,然后就可以做坏事了。

老子用“六种”东西告诉我们,把美与丑对立,把善于不善看成有一定的标准,这很可笑的事情。

哪六种东西呢?

有跟无都是道的一部分,它不对立。

难跟易是相比较的,有易才有难,有难才有易。

长短相形,长要靠着短。

低要靠着高,才比较出来,这个高,那个低。

音声相和,声音是要调和的,太刺耳了,其实 不是好的东西。

前后相随,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跟你一起走,你是在前在后?不知道。

因为这六种自然的现象,老子才归纳出两句话: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两句话也是《道德经》的重点。

先说圣人:《道德经》五千个字里,提到圣人二十八次。出现在八十一章里面的二十三章,可见它比例相当高。圣人在老子跟孔子两个人心目当中,都代表人间最高的理想人物。都是他们两个不同,在哪里?孔子一讲到圣贤,一定讲“尧 舜 禹 汤 文 武 周公”,老子从来不提他们的名号。并不是他看不起尧舜禹,而是他在告诉我们,就算尧舜禹汤重新来到现代,他不可能按照他们的方法在做。他能够还是尧舜禹汤吗?不一定。那你执着于他的名号干什么?

孔子是指名的。

老子是不指名的。

为什么?因为名不可名。因此他给圣人两个原则。

什么叫圣人?就是能够处无为之事,能够行不言之教。

这里面的无为是争论最多的。因为孔子说“有为”,老子却说“无为”,那么我们应该做事还是不做事呢?这里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无为?这是非常有争论的。很多人从字面上理解,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那是死人,人活着就要动。老子不可能否定人要动,不可能否定人要做事。所以“无为”绝对不可以解释成不做事情,无所为,不可以。这个“为”就是违反的意思。

无为:你要做事,但不能违反自然的规律。

圣人一天到晚都在做事,才叫圣人。但他每做的事都顺自然规律。而且他行不言之教。

可见这个不言之教孔子也深有体会。

言教不如身教。你说几百遍他记不住,你想干什么?想控制他?所以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这一段话也是《道德经》会出现很多地方的。因为这是老子思想的重点。他说万物都在产生,都在发展,可是“道”从来不推辞。

辞:推辞,也就是离弃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道”生了万物以后,它从来不离开万物。

对“道”来讲,天下没有弃物,也没有宝贝,都是一视同仁。

“道”可以一直生,就是因为它生而不有。而且不自傲,不居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去:不朽。永远存在。

因为你不居功,所以你永远有功劳。

如果你争功劳,所有人都打击你。因为要去你的功劳。

老子很了不起,他的每一句话,对当今也很重要。他指出来,人群社会为什么这么乱,有四大乱源:名利欲知。

争名夺利,欲望太多,知识太多。

为什么知识太多不好,看第三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二章 为而不恃,功成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