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三个字,背后竟有这么多有趣的语言知识

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讲英语》的第73篇文章。文:书先生,2020年10月22日新加坡)

引子

这几天无意中看到一系列“早安,打工人”的搞笑帖子。

在这些帖子里,打工人的形象可以是光辉的。

比如,打工人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过安检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检查过了还是一直响,安检大哥就问我干什么的,我说我打工的,他说好家伙,难怪检测出了钢铁般的意志!早安!打工人!

打工人有炙热的情怀:

打工人对自己这种光芒万丈的形象也有“清醒”的认识:

打工人对未来也充满希望:

当然,打工人也有心酸的一面,比如怕没钱:

怕迟到被扣钱:

坚持打工不容易:

哎呀,看了这么多打工人的心声,想到自己也是一名光荣的学术民工,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听说现在这个成语已经改为“五位杂粮”了?)。

既然已经进了语言学学术民工这个坑了,那我就来谈谈“打工人”三个字背后有趣的语言知识吧,也算为“早安,打工人”这场运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万能的“打”字

“打工人”三个字很有意思。

首先,“打”字就很有意思。原来,“工”是可以“打”的。不过,仔细想想,在汉语里,可以“打”的东西还真不少。

打饭、打伞、打电话、打冷颤、打秋风、打仗、打点滴、打钱、打车、打趣、打火……

(打了这么多打字,打字看上去都不像个字了,真是“打脑壳”!)

你看,上面这些词中的“打”字,意思各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八竿子都打不着,却是同一个字。你就说神奇不神奇?所以,如果要评选汉语中最“多才多艺”的字,“打”一定名列前茅。

我个人感觉,汉语中“打”的地位,和英语中make,have的地位有得一拼。同时,这个现象也提醒我们,把汉语中的词翻译为英语时,一定不要“字对字”翻译,而应该把整个词组对应的英语表达搞清楚。

我的《怎样背单词》系列文章对此有更详细的讲解。您可以在后台回复“怎样背单词”,查看这个系列。

打工/人还是打/工人?

“打工人”,短短三个字,却可能有两种解读,取决于怎么断句。

在目前这场“声势浩大”的“早安,打工人”运动中,“打工”是一起的,后面加个“人”字。如果没有这个语境,“打工人”也可以是“打”+“工人”。

实际上,断句不同是汉语歧义句最大的来源。历史上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就和这个有关。我随便举几个。

先说一个死皮赖脸的客人的故事。

话说有个人到朋友家做客。但这个人不自觉,在朋友家住了很久都不走,朋友就有点不高兴了。这个人也感觉出来了,但脸皮厚,就是不走。

一天,下起了雨,这个人觉得又有理由多呆一天了,于是就写了下面十个字给朋友看: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这个人的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朋友也实在不想忍了,重新断了一下句,告诉他: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你看,同样十个字,既可以是个问题,也可以是个回答。

再讲一个书生财主谈条件的故事。

传说古代有个书生到一个财主家做私塾老师。秀才开出的条件是这样的: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半文工钱

财主一看,“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半文工钱”。咦,还有这种好事,赶紧答应了。而且非常“信守承诺”,顿顿给书生青菜豆腐。

几天下来,书生不干了。财主说:“这不是你要求的吗?”

书生说:“我怎么会有这种要求?我的要求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半文工钱。”

你看,这断句不一样,误会可大了。

有时候,断句不同,还是生死之别。比如,“赦免不得!流放云南!”,这是悲惨命运的开始。而“赦免,不得流放云南”,则是命运出现了转机。

我知道,一看到汉语中的这些花样,有人就会感叹汉语博大精深。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和博大精深扯不上半毛钱关系,任何语言都可能有这些东西,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

拿英语来说吧。英语也有歧义句,最典型的来源是介词词组的修饰问题,专业术语叫Prepositional Phrase Attachment Problem,简称PPAP。

这是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一个介词词组,比如on the table,它极可能修饰前面的名词,作后置定语,比如the sausage on the table,也可能修饰动词,作句子的状语,比如sit on the table。

但如果on the table出现下下面这个句子中,就有歧义了。

He is cutting the sausage on the table.

这个句子里,on the table到底是修饰is cutting的呢,还是修饰the sausage的呢?不清楚。句子可能是”他正在切桌上的香肠”,也可能是“他正在桌上切香肠”。

所以你看,英语中的歧义句往往不是断句造成的,而是语法成分的模糊性造成的。当一个介词词组出现在句末时,就容易出现这种歧义,尤其是with something这样的词组。

He is chasing a dog with a stick.
他正拿着棍子追狗。
他正追一条叼着棍子的狗。

He hit the man with a keyboard.
他用键盘打了那个人。
他打了那个拿键盘的人。

利用英语的这种歧义现象,人们可以编出一些很值得玩味儿的笑话,比如Groucho Marx的这个经典笑话:

One morning I shot an elephant in my pajamas. How he got into my pajamas I’ll never know.

看懂了,你一定会会心一笑。正常人读了第一句,都会理解我“我穿着睡衣开枪打了一头大象”。但第二句却来了个反转,颠覆了我们对in my pajamas的一般理解。原来不是我穿着睡衣打大象,而是我开枪打了穿着我睡衣的大象。喜剧效果就出来了。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叹:为了分享这些好玩儿的语言知识,书先生查了好多资料,真不容易。

这句话一般来说是对的,为了写好一篇文章,我的确会查很多资料。但这部分内容是我直接打出来的,因为所有的故事、例子都在我脑子里,太熟了,随时可以调用。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东西好玩儿嘛,好玩儿的东西就容易记住。虽然上面讲的一些故事,可能都是我小学时候读的了,但现在还记得。

说到好玩儿,我也问大家一个好玩的问题:“他能干吗?”,这四个字,你能看出几个意思?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还有好玩儿的,我们接着讲。

汉语也有后缀?

“打工人”里面这个人字也很有意思。

以前,“打工”两个字后面跟的是“仔”,一看就是来自粤语。我这个年龄的,可能脑子里已经哼出了Beyond的“我哋呢班打工仔,一生一世為錢幣做奴隸”。

从“仔”上升为“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地位提高了?

我觉得不是。从我目前读到的一系列“早安,打工人”的例子来看,用“打工人”更多的是对自己身份的调侃,透露出来的是一种认清现实后的无奈。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把“人”加到一个行业后面时,往往透露出的都是一种较为负面但同时也带点戏谑的意味,比如“生物人”、“法律人”等等专业自嘲。当然,自嘲到极致的,会直接称自己为“化学狗”、“医学狗”。由于物种已经不一样了,所以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大家知道,英文中有不少表示职业的后缀。

-er/or: teacher, worker, actor ...
-ant: assistant, accountant ...
-ist: physist, chemist ... (各种家)
-cian: physician, technician ... (各种高级专业工种)

在我看来,汉语也有这种后缀。只不过和英语那些后缀不能单独成词不同,汉语中的后缀本身也是独立的字。用专业术语来说,英语中表示职业的后缀往往时黏附语素,而汉语中的后缀都是独立语素。

汉语中表示职业的“后缀”还不少,而且似乎有一定规律。

比如,专业性较强的,用“师”,教师、律师、厨师、医师等等。

专业性一般的用“员”,服务员、打字员、文员等等,但也有例外,比如研究员、飞行员专业性要求就很高。

主要是体力劳动,但要求一定技术的,称“匠”,比如铁匠、石匠、泥瓦匠等。

把一种技术做到极致能给人享受的,称“家”,比如画家、作家、科学家、歌唱家等。

“人”这个后缀,就我的观察,应该是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主要用于具有共同特点的一群人自嘲。我估计较早的应用是各种“XX星人”。

现在兴起了“打工人”,听说这几天出现了不少“定金人”和“尾款人”,“人”的属性真是多姿多彩啊!

对于“定金人”和“尾款人”的心酸,“早睡人”应该是无法理解的。

结语

好了,“打工人”三个字背后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下次有好玩儿的语言现象,我们再见。

最后,你觉得你是什么人呢,或者你想“打”什么人呢?欢迎留言分享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工人三个字,背后竟有这么多有趣的语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