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小步APP”的家长大学里学了第一课,什么是理想的亲子关系。
今天就简要概括梳理一下笔记和心得。
什么是最理想的虽然没有答案,但是根据众多育儿书籍和理论,可以总结出好的亲子关系基本具有这三大特点:
稳定安全且灵活开放的(主要强调内心的感受)
和善又界限分明的(主要描述相处之道)
富有启发性又能共同成长的(主要显示在对外界的态度上)
下面分开阐述。
一、稳定安全且灵活开放的亲子关系
这里面提到哈利·哈洛的猴子实验:把幼小的猴子和母亲隔离开来,并在笼子里装两个假妈妈,一个用钢丝并在胸口放上奶瓶,另一个用绒布包裹没有奶瓶。结果小猴子只有在特别饿的时候去喝几口奶水,接着会仅仅抱住绒布妈妈。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只是喂饱孩子是不行的,是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和存在,孩子才能得到安全感、过上幸福生活。
心理学上把家长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逃避型依恋和紊乱型依恋。(这里只讲安全型依恋)
《发自内心的为人父母》的作者,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认为,安全型依恋需要家长做到4 S 即:
Seen(理解): 要能用心感知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Safe(安全): 避免那些可能伤害或者惊吓到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感到舒服可靠
Soothed(抚慰):协助孩子处理情绪上和其他问题上遇到的困难
Secure (稳定):帮助孩子发展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稳定的幸福感
稳定的幸福感似乎听起来最虚,怎么做到呢?答案很简单,无条件的接纳你的孩子。不要给你的爱附加各种条件,听话、懂事、聪明、漂亮、比别人优秀都不是爱他的理由,我们得先想清楚,爱我们的孩子,不需要前提。如果孩子很清楚,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现了什么状况,爸爸妈妈以及家人,都不会抛弃他们、不会不爱他们,他们心中如果建立起了这样的安全感,就为他们一生的幸福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真正稳定安全的亲子关系,可以面对彼此人生的任何风雨变化,即使出现裂痕,也会自我修复。
我对于这一点特别有感触,“无条件地接纳你的孩子”。虽然她现在只有四个多月,可是很明显能感觉到,当宝宝开心得跟我们玩,不闹的时候,所有人都喜欢她,也愿意逗她玩。她一旦开始闹了,所有人都想离开她,不想跟她待在一起。特别是晚上她醒了闹的时候,自己睡得迷迷糊糊的,眼睛都睁不动,抱着她都站不太稳,还要不停地继续哄睡,真是有一点讨厌孩子。看完这部分内容,真的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好好反省了一顿。
关于安全感,有一个误区:我们往往会觉得安全感好的孩子不粘妈妈,妈妈离开孩子也不会哭闹,但其实真相并非如此。这个也是有个度的问题,如果孩子离开妈妈一点也不哭闹,说明没有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3岁之前,是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最好有稳定的照顾者。这个阶段,每次妈妈离开宝宝的时候,要告诉TA,妈妈很爱TA,当再次见面的时候,要拥抱和亲吻TA。
0-3岁,幸福的基础就是安全感。安全感并不是寸步不离,也不是有求必应,有规矩、有边界的孩子才最有安全感。有充足安全感的孩子有勇于接受自己的失败,这是有安全感的孩子所具有的底气。
不同时期有不用的培养方法:
0-6个月:无条件接纳,及时响应宝宝,用抚触和亲吻是宝宝感受到安全感;
6个月-1岁半:鼓励独立探索,需要时再帮助,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支持TA冒险(网友有个绝妙的比喻:这个时候宝宝的安全感,就像家的钥匙,不是时时刻刻都待在家里,但是有了钥匙,再外面玩就安心,知道随时可以回去);
1岁半-2岁半: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教给规则;
2岁半-3岁:接纳宝宝的情绪,教给宝宝安全知识(处理宝宝哭泣很重要,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被接纳才会哭,能哭出来的孩子才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二、和善又界限分明的亲子关系
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既不在权威下失去自我,也不会有了权力就趾高气昂,就需要培养他们如何和善地与家人相处。
所以以《正面管教》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家庭教育理论,都在倡导 “和善而界限分明”的亲子关系,也就是这样的一种亲子关系:
1、“我们一起来制定对双方都有利的规则,我们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须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2、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
3、倾听、共情、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三、富有启发性又能共同成长的亲子关系
做一个有启发性的家长、一个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家长,哪怕最用心的人,需要的都不是几个月的时间,而是长期的积淀甚至一生的修为。
因为给人一瓢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
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眼界见识,这些软素质才是可以帮助孩子从容应对智能时代甚至开创自己一片天地的护身符。但是更加关键的是,我们家长自己要成为一个丰富的、有趣的、有眼界见识的人。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以上就是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有些知识读起来不陌生,有一些还是让我需要好好学习的,育儿育己,这条路上还需要更多的努力,相信也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