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一件事

“父母难为”的根源

      1.父母难为,是当今很多人的共同苦恼。

    好像现在人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为人父母”了。严管严教行不通,讲道理不管用,爱与包容又不知分寸如何拿捏,左支右绌,无所适从。甚至有些职场女性,为了陪伴孩子辞去工作,回家当全职母亲,结果还是弄不好,简直无路可走。

    大家都认为现在的孩子活的很自我,还没到青春期,就道理一大堆,他们的世界,父母看不懂,简直就像外星人,活的比父还“大”?

      这种时候,我们可以问问这些“为人父母”者和自己父母的关系。结果会发现大部分人其实自己也活的比父母“大”,而且这种“大”往往无知无觉。

  2.因为我们的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父母,拥有的财富和成就高于父母,也自觉观念见识比父母“先进”,和父母的关系,往往“孝”而不“顺”。大家虽然有意愿也有能力回报父母,却忍不住想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企图改变父母,没有耐心听父母的教诲。

      3.孩子耳染目濡形成的念头,自然是“子女一定要活的比父母‘大’”。

      孩子在意识深处想要活的父母“大”,正是现代人“父母难为”的根源。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要活的比父母“小”。无论父母是什么状态,都要把自己的一切归功于父母,把父母放在上位。在父母面前把自己变“小”。这件事做不到,你的孩子一定会活的比你更“大”,难怪你没办法教。

      现代人和自己的父母,子女好像活在三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父母难为”似乎是宿命。但大自然的定律就是“父母大,子女小”,严守此定律,是唯一出路。不这么做,就是自找麻烦!


尽孝即“进化”

  1.在中华文化里,“孝”一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品德。   

        孝顺是应该的,也是自然的,但儒家文化把它搞得太刻意,强调的有点夸张。尤其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甚至于“以孝立国”,似乎脱离现实。有名师的注解:孝之极致,是子女用自己的做到,圆满父母的“无不是”。

    原来父母当然是有“是”,有“不是”,但一个孝顺的子女,却必然能承袭父母的“是”,弥补父母的“不是”。这样的子女,当然成就和德行都能超越父母,并且反哺及归功于父母,证明了父母的“无不是”。

      如大家皆能奉行孝道,则为人子女者能洁身自持不逾越,发扬父母的优点,改正父母的缺点,国民素质如此之高,岂能不“国之大治”?“以孝立国”又何难?

  2.在自然界,繁衍养育后代,本来就是最重要的基因。

    因此父母养育子女,是天道,无需刻意提倡,教导,但子女孝顺父母,这是人之所以超越其他动物的进化观,必须标举为核心价值以发扬之。以孝道作为核心价值,其实是最具可能性并且效益最宏大的一种设计。

    因为一个不感恩的人,很难自助天助,很难成就圆满,而表达感恩最合适的对象当然非父母莫属。

    以孝道作为感恩实践的核心,最贴近自然规律的进化观。有了这番理解,我对老祖宗“以一贯之”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对自己孝道有亏深感惭愧,我更体会到让子女孝顺,虽非自己的需要,却是为人父母者无法逃避的责任。因为凡人不知孝顺,必不知感恩,不知感恩,则人生难以圆满,欲子女人生圆满,必先教之以孝。

3.孝道传承,身教重于言教。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孝顺父母,做子女的榜样。这里有一处不可思议的地方:大家都说孩子是未来的主人翁,因此倾全力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却不知“教子莫如教学,教孝莫如侍亲”。越是爱子女,越应以孝顺父母为榜样,这才是为人父母之正道、大道!

    在当今世道下,为人父母者要靠“自力”教学,其实很辛苦,政府常提倡“幸福经济”,其实“幸福”不一定是非“经济”不可。一个政府能让社会“孝道”抬头,人民幸福会加几分,值得好好想想。


甘愿受,欢喜做

1.我们有没有这种感受,就是哪天不舒服了,坚持一下它又没事,好了呢?

    其实生病也必须得到身体的允许,就好比疾病来敲门,却发现主人不在家,忙别的事去了,他敲了许久门去,他自找没趣,只好自己走开。(当然是指小毛病)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这段话是现身说法,传授养生秘诀。人要健康长寿,青春永驻,必须发愤忘食,同时乐以忘忧。最好“发愤忘食”的那件事,本身就足以让人“乐以忘忧”,这就是“不知老之将至”的秘方。

2.但是许多人的工作是为了谋生,或是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又如何乐以忘忧?

    重点来了,人工作当然有需求必须满足,但若只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不得不工作,就把自己活小了,自然谈不上乐以忘忧。所以“甘愿受,欢喜做”,才是一项重要的人生修炼。人要能欢喜做,关键是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内涵,从中找到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所在。有意义了,欢喜自在其中,若是已经尽力,却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工作的意义,那就该换工作谋生了。

3.任何工作都和人的需求有关。

    但“事”只是缘分,让人有机会一起“做”,在“做”中能否找到意义,则取决于人的念头。念头对了,感受就出来了。一个人若能让自己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必随之,“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亦不远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只有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