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断更的一点反思

经过几天的“踩点压哨”发文,终于还是崩盘了,错误的发文时间,导致两天都没有办法将文章发出,没有什么借口好找,反思一下问题。

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有个“毛病”愈发凸显。就是规划安排总是不给自己留有缓冲余地,习惯于逼自己一把。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总喜欢在差一点的时候去够着尝试一下。比如买火车票出行,一般单位到高铁站的时间为车程40分钟左右,加上路上不确定的堵车时间,以及安检检票进站的时间,一般人选择车次至少会留有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余度。而我呢,往往我会选那个50分钟的,可能是因为下一趟要比它再多等20分钟或者是半个小时,而我自己就会觉得50分钟如果不堵车,开快点,还是有可能赶到的,然后就会看到我在路上催司机快点开,到高铁站后一路狂奔进站。

另一方面是喜欢花最少的时间办尽可能多的事情。就像我运动,会很吝啬自己的时间,总是选择用一个较短的时间,去做一些高强度的运动,希望自己能在最少的时间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有出去旅行也一样,常常是时间不长,自己想看的却很多,压缩自己转场,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时间,将行程安排到最满,有时会累得忘记是出来度假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通过分析,我发现主要是能力与目标匹配关系的问题。

简单说就是,当你的能力远超过自己的目标时,你就会感到很从容,比如我现在日更文章很费力,但如果把时间拉长成一个月,或者把每天的篇幅缩短成20个字,就会感到很从容;反过来说,当目标设定和自己的能力差不多,甚至比自己的能力还要高一点时,我们就会感到吃力。比如正常你平常跑步能跑10公里,假设跑步速度不变,你跑3公里就会感到轻松,但跑12公里甚至是15公里你就会感到很费力。

所以当我感到吃力紧张时,要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自己的能力到底如何?一个是目标的设定到底是否合理?

不过,再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难道总是只给自己设定小一点的目标?永远只干能力远超目标的事?仿佛也不能这样,应当要根据自己目标的意义来进行区分。

意义是要放松休息。就应当选择能力远大于目标,让自己能够保持一个从容不迫的状态。像是出游一样,本身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放松,安排过满则导致自己从一个紧张的环境转到了另外一种紧张之中,偏离了出游放松心情的意义。

而如果意义本身就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那就要选择目标与能力基本匹配,甚至是略高于自己的能力的事情,起到一个锻炼自己的作用。就像是跑步,你能十公里,你如果一直只跑三公里,你虽然感到轻松,但你却很难有能力上的提升,只有逼迫自己跑超过十公里的路程,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体能。

不过就算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要将一个客观规律考虑进去。就是人不能一直处于一个紧绷的状态,我们应当像弹簧一样,让自己张弛有度,既不能一直紧绷着,让自己长期处于崩断的风险之中;也不能长期松弛状态,永远从容不迫的做着对自己没有什么挑战的事情,没有成长和变化。

回到自己写文章这件事情上来,每天输出,肯定会逼得自己经常动脑思考问题,有利于成长,但实际上由于自己每天能腾出来的时间就那么多,稍微自己需要做一些其它的重要事情,写文章就会被挤到晚上,晚上由于家人的需要,以及固定的开会时间挤占,时间往往会比较碎片,真正完整的时间,都得在九点半以后,十二点前要发文,若文章不能一气呵成,还需要思考推敲的话,时间就特别紧张,长期如此“熬夜”也导致自己身体感到十分疲惫,前天晚上发文超时也就成了某种必然,而非偶然了。

更合理的设置应当是给自己设弹性休息日,保证自己一周写五篇文章,允许自己有忙别的事情或者是放松调剂的时候,也就不至于逼得自己每天都熬夜发文了。

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己能做到张弛有度,沉浮于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断更的一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