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作者
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开创者,现代心理学鼻祖。对他,其实不用做太多的介绍。单是创立精神分析学派这一成就,已经足以让他留名青史了。著名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过:影响整个人类,改变现代思想的只是三个犹太人: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和爱因斯坦。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何等之高。
关于本书
《梦的解析》作为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其命运也折射出精神分析运动的兴衰。这本书1900年初次出版时,曾经乏人问津,6年里只卖了不到400册。而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壮大,又成为备受追捧的畅销书,光是作者生前就连续8次再版,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直到今天,这本书的销量依然经久不衰,是当之无愧的心理学第一名著。但与此同时,弗洛伊德又以文笔晦涩难懂而著称,他的书也是属于“买的人多,看完的人少”,就比如这本《梦的解析》。
核心内容
梦是有意义的精神活动,是潜意识中的欲望通过各种伪装手段改头换面后加以满足的心理过程。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心理学第一名著”,《梦的解析》。这本书的作者是精神分析的开创者,现代心理学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在书中通过对梦境的全面分析,提出:梦是有意义的精神活动,是潜意识中的欲望通过各种伪装手段改头换面后加以满足的心理过程。
开始讲书前,先来问一个问题:你认为现代心理学发展史上,最著名最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家是谁?这基本上是一个毫无悬念的问题,你问10个人,估计9个人会回答,当然是弗洛伊德,还有一个会说:就是那本《梦的解析》的作者嘛。可以说,现代心理学发展至今,虽然各个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台,大师能人辈出,但若论社会影响力之巨大,恐怕没有一位能和精神分析的开山祖师弗洛伊德相比。时至今日,即使是心理学的门外汉,也多多少少听过“弗洛伊德”这个名字。他和他所开创的精神分析,不仅对现代心理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更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存在。
而说起弗洛伊德乃至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作,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本《梦的解析》。因为正是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初具雏形,这使得本书在心理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弗洛伊德通过对梦境这一心理活动极其深入的洞察和细致入微的分析,打破了人类数千年来对自身梦境的无知,开启了通往人类精神世界的大门。毫不夸张地说,他从此改变了这个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弗洛伊德,我们其实不用做太多的介绍。单是创立精神分析学派这一成就,已经足以让他留名青史了。著名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过:影响整个人类,改变现代思想的只是三个犹太人: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和爱因斯坦。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何等之高。而《梦的解析》作为他的代表作,其命运也折射出精神分析运动的兴衰。
这本书1900年初次出版时,曾经乏人问津,6年里只卖了不到400册。而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壮大,又成为备受追捧的畅销书,光是作者生前就连续8次再版,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直到今天,这本书的销量依然经久不衰,是当之无愧的心理学第一名著。但与此同时,弗洛伊德又以文笔晦涩难懂而著称,他的书也是属于“买的人多,看完的人少”。那这本《梦的解析》,到底讲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地了解一下这本心理学名著的内容。
在这本书里,弗洛伊德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梦到底是什么,它是有意义的吗?第二,如果梦是有意义的,它是怎么形成的?第三,梦向我们揭示出了怎样的精神世界?
在解答了这三个问题以后,我会再为你做些补充,聊一聊我们该怎么看待弗洛伊德在100多年前提出的这套理论?
第一部分
首先,就让我们从本书要解答的最根本问题说起:梦是什么?它到底有没有意义?
这个问题,可以说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期间也涌现出不少关于梦的理论。在本书中,弗洛伊德也对从古到今的梦理论进行了一番罗列,并把它们大致归纳成了两类。
第一类大体是古代人的观念,他们认为梦是来自神灵之类超自然力量的启示,可以通过梦来预卜未来的福祸吉凶。比如书中说恺撒大帝曾经梦见和自己的母亲交合,觉得很奇怪就找人来解释。而释梦者对他说,这是一个好兆头,因为母亲象征大地,这个梦预示着他将征服大地。其实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也是这么解梦的,也就是相信梦能够预卜未来。这种观点到今天也还有很多拥护者,比如那本有名的《周公解梦》,就是用这种思路解梦的典型。你要是做梦梦见了发洪水,那表明你要发财了;而你要是梦见了着火,说明要交好运。总之,这种观点认为梦有意义,但是这种意义是超自然的。
而第二类观点,主要是近代科学发展以后出现的,这种观点否认梦有超自然的来源,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大脑的生理活动来进行研究。只是弗洛伊德以前对梦的研究,并没有看出梦的意义何在,似乎只是一些凌乱的,甚至有些荒谬的精神活动。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梦并没有意义,只是白天的大脑精神活动在晚间进入休眠后一些剩余的零星碎片而已。打个比方,这精神活动就像一堆篝火,白天的时候燃烧活跃,到了晚上就暂时熄灭了,只是时不时还会有一些残余的火星,这就是梦了。所以梦谈不上有意义,最多只是还没有完全沉睡的大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比如有人在梦里听见教堂的钟声,醒过来发现是闹铃响了。还有人梦见从墙上摔下来,醒来后发现自己从床上掉下来了。
那么,弗洛伊德对梦是怎么看的呢?首先,他还是秉持一种比较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不把梦看成什么神秘的超自然启示。但是,他并不认同自己所处时代对梦的主流意见,也就是梦没有意义的看法。他认为梦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应该是有意义的,只是以前的研究者还没有找到具体的解释方法而已。而弗洛伊德确信自己找到了这种方法,这是他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发现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精神病人的梦的分析,可以找出他的精神病症根源,并帮助病人缓解症状,这足以说明梦的荒谬表象下面隐藏着一定的意义。不过,由于使用精神病患的梦会带来争议,有人会质疑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精神病人。所以弗洛伊德在本书中主要分析的是正常人的梦,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己的梦。比如他头一个分析,也是贯穿全书的最重要的梦境,就是“艾玛打针的梦”。
有一个名叫艾玛的女患者,曾经接受过弗洛伊德的治疗,但由于不愿意接受弗洛伊德的治疗意见,对她的治疗中断了。过了一段时间,弗洛伊德从一个朋友奥托那里听说,这位艾玛的病情并没有完全好转,言语当中似乎在指责他治疗不当。结果当天晚上,他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办了一个聚会,艾玛也在,并向他抱怨自己的病。弗洛伊德对她说,正是因为她不采纳自己的办法才会这样痛苦。然后艾玛又抱怨自己的喉咙和肚子疼,这让弗洛伊德怀疑她得的并不是精神病,而是一种生理性的、器质性的疾病。然后一位医学权威来给艾玛进行了诊断,并确认她确实有炎症感染。随后他的朋友奥托给艾玛打了一针,但弗洛伊德发现他打的针根本就不对,肯定没有效果。
这样一个梦是什么意思?弗洛伊德通过对自己内心想法的分析,发现这个梦的核心其实就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首先他在梦里直接对艾玛说,你的病没好是因为你不听我的,这是咎由自取。然后他又梦见艾玛的病痛其实是感染造成的,而不是精神病症,所以这就更不是他的责任了。至于奥托为什么要打明显不对症的针呢?这等于是说,奥托是个粗心大意的傻瓜,所以他对我的指责是不成立的。归根到底,这个梦满足了弗洛伊德的一个欲望,那就是不再对艾玛的病承担责任。他也因此提出:梦的动机是一种欲望,而梦的内容就是对欲望的满足。这也是全书的核心所在。
当然,只用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未免过于轻率,所以弗洛伊德也列出了其他一些梦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一些梦被他称为“方便的梦”,几乎每个人都做过类似的:假如睡觉前吃了太咸的东西,就会梦见自己找水喝;而如果睡觉前喝了太多水,就会梦见自己在找厕所方便。这种梦几乎是直截了当的欲望满足。此外,孩子的梦往往也表现出单纯的欲望满足特征。书里提到有个女孩和一家人出去旅游,她很想去一栋山间的小屋,但是因为路程太远了没去成,结果当天晚上她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已经到了那栋小屋。这不是愿望的满足又是什么呢?
对此,恐怕有人会说:也许有一些梦确实是欲望的满足,但是不是所有的梦都是这样呢?那些痛苦的、焦虑的梦又怎么解释?
对此,弗洛伊德的回答是,痛苦焦虑的梦其实也一样是欲望的满足,只是这些梦中的欲望藏得很深,一眼看不出来罢了。他举了个例子,有位女病人的姐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不幸夭折,让整个家庭都很悲痛,而一天晚上,这位女病人居然梦见自己姐姐的小儿子也死了,她在参加他的葬礼。这种情况绝不是她希望的,更让她悲痛不已,这个梦怎么会是欲望的满足呢?可弗洛伊德通过分析发现,这位女病人早年曾经看上了姐姐的一位男性朋友,但是因为姐姐的阻挠而没能和他结婚,两人也因此断了联系。可是在姐姐大儿子的葬礼上,她却见到了这位很久不露面的男性朋友,并发现自己依旧深爱着这个男人。于是她就做了这个梦,因为如果姐姐的小儿子死了,那她必定又能在葬礼上看到自己的心上人了,这不正好满足了她的欲望吗?
所以,对“梦是什么”这个问题,弗洛伊德指出,梦不是超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活动,梦的本质,就是欲望的满足。
第二部分
但是,如果说梦是欲望的满足,那为什么不是每个梦都是直截了当的呢?甚至可以说,除了小孩子的梦以外,大多数的梦都并不能直接看出欲望的满足,而是要经过仔细的分析才可以。为什么梦会这么拐弯抹角?所以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就要讲一讲梦的形成机制。
弗洛伊德通过研究发现,那些经过分析而显现出来的梦中欲望,往往是在意识中被排斥,或者是因为不符合道德之类的观念而让人羞于启齿的。比如之前那个艾玛打针的梦,满足的欲望就是推卸自己的责任。但是在清醒的时候,弗洛伊德知道自己身为医生的操守是不允许他这样想的。还有那个女病人,也因为世俗礼法的约束,拼命压制自己对那名男性朋友的思恋之情。
这就好像出版社要出版一部书,但是当中有一些不适合的内容,这时候审稿人就会把书稿退回,不让它出版。我们的精神世界中似乎也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审查我们的思想,让那些不合时宜的想法不能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这种精神力量,被弗洛伊德称为审查机制。它不但在我们清醒的时候发挥作用,甚至在我们睡着时还是会为我们的思想把守大门,不让不符合规范的想法通过。
而正是因为审查作用的存在,让弗洛伊德认识到,其实我们的意识,并不能涵盖全部的精神世界。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有很大一片领域是我们的意识无法触及的,这种存在于我们的心理活动中,但是却没有办法被我们的意识认知的部分,被弗洛伊德命名为潜意识或者无意识。潜意识的提出,可以说是心理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一大基石。
弗洛伊德指出,因为有审查机制的存在,潜意识中的各种欲望才会无法直接浮现到意识层面。那这些欲望怎么办?回到刚才那个出版作品的比喻,一个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因为审查机制没法出版,他怎么办呢?很简单,他可以不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比如隐喻、象征、双关,让自己的表达绕开审查机制,又给有心的读者机会去发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梦所做的工作也和这个一样,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潜意识当中被压抑和隐藏的欲望改头换面,让我们精神中的那个“审查者”看不出来,这样一来,这种欲望就可以以梦境的方式得到满足。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梦的伪装”。
基于这一假设,弗洛伊德把梦分成了两个层面,我们能够回想起来的,表面上的梦的内容叫作梦的显意,或者显梦;而隐藏在显梦背后的,只有通过分析才能认识到的梦的真正意义,则是梦的隐意,或者叫隐梦。显梦就好像一个谜语的谜面,而隐梦就是谜底。解梦者要做的,就是通过分析来识破梦的伪装,找到谜面背后的谜底。
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了解梦是怎么进行伪装的。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主要列举了四种梦的工作机制,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第一种是凝缩作用。顾名思义,就是指梦的内容其实是高度浓缩的,你回想一个梦,可能内容也就写个一页纸,可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联想分析,那篇幅估计十页八页都写不完。比如艾玛打针的梦中,弗洛伊德发现梦中的艾玛不仅是现实中艾玛的映射,也糅合了其他的人物特性。比如她拒绝让弗洛伊德检查喉咙,让后者想起自己另一位女病人,而艾玛在梦中患上的炎症是白喉,这其实是弗洛伊德大女儿曾经得过的病。所以梦中的艾玛其实是一个集合印象。
第二种叫移置作用。就是说,有一些内容因为过于敏感通不过审查,那就找其他元素来代替它。比如弗洛伊德提到一个自己的梦,他梦到自己的朋友 R 是自己的叔叔,但弗洛伊德的叔叔是个罪犯,而这位 R 则是品行端正的人,这不是很荒谬吗?经过分析,弗洛伊德发现,做这个梦的时候他正好有机会获得教授职位的推荐,但是担心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不能如愿以偿,据说他的朋友 R 就是因为是犹太人才没能获得教授的头衔。所以这个梦想表达的是,他的朋友 R是一个罪犯,这才是他没能选上教授的原因,而弗洛伊德不需要担心自己是犹太人。但直接说出这个念头显然是通不过审查机制的,所以 R 就被置换成了叔叔,并出现在梦中。
第三种是象征化。这是说,梦不像我们平时的意识活动那样,习惯用概念来表达含义,所以梦不像一篇文章,而更像一幅图画,它借用的手法不是抽象的概念归纳,而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如你的真实欲望是要修改论文中不妥的部分,而梦见的可能是你在刨平一块木板。这就是象征。他在书里提到了不少象征物,比如手杖、雨伞、铅笔这样的尖状物体,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洞穴、箱子、盒子这样的容器,则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了。对此你可能要问,怎么他举的例子都是和性有关的?这其实就牵涉到了弗洛伊德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倾向,也就是泛性论。对此我们先卖个关子,留到下一部分再具体讲。
第四种是润饰作用。因为梦的材料往往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部分,而且又经过了凝缩、移置和象征化,所以往往会显得支离破碎,各个部分互不关联。这个时候,就需要润饰作用登场,把这些部分按照可以理解的逻辑串联在一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言之成理,说得通的故事。还是以艾玛打针的梦为例,梦的核心意念其实是艾玛,还有弗洛伊德的朋友奥托,但是单独出现这几个人物就显得很突兀,所以梦会自然编出一些前因后果。比如弗洛伊德在举办一个宴会,而艾玛和奥托都是宾客,所以他们自然就能出现在同一场景了,这就是润饰作用。
通过以上第二部分的解读,我们了解到,梦的内容之所以扑朔迷离,是因为梦中的欲望为了逃避审查机制而进行了各种伪装,才让我们难以辨别它的本来面目。所以,对梦的定义可以进一步精确为:梦是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欲望通过伪装而实现的满足。
第三部分
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解析,向我们揭示出一个由潜意识和意识共同组成的精神世界。但我们的疑惑依然存在:梦中满足的都是些什么欲望?为什么会有审查机制出现?又是什么样的欲望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这也是我们在第三部分中要解答的问题。
其实在之前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梦所满足的欲望不尽相同。比如那个小孩子做到自己到达山中小屋的梦,其实满足的是白天未能满足的欲望而已。这种欲望并没有被压抑,于是梦也就没有太多的伪装。但是弗洛伊德通过研究指出,这种愿望直接满足的梦大多只出现在孩子身上,成年人身上极少发生。其原因可能是儿童的人格结构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并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也就没有那么多欲望被压抑到潜意识中。
但是成年人不一样,随着审查机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欲望无法进入到意识层面,只能沉入到潜意识,这些潜意识中的欲望蕴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而相对的,白天可以浮现到意识中的那些欲望,其强度是不够的,并不足以形成梦,充其量最多也就是为梦境提供一些素材而已。所以对成年人来说,只有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欲望,才有足够的能量来形成梦。
这也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假设,心理活动也是需要能量的,这种能量,被弗洛伊德称为内驱力。最重要的内驱力是什么呢?弗洛伊德说,就是性,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本能之一。他观察记录了大量的梦,通过分析发现,梦中许多象征元素都有性的意味。比如我们在第二部分提到的,尖锐物体往往象征男性生殖器,而中空的物体则象征女性生殖器。
而且,弗洛伊德还进一步指出,这种梦境中出现的性欲望,并不是成年后才出现的,而是在儿童期就已经逐渐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弗洛伊德认为儿童会对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产生爱恋甚至性冲动,而对父母中同性的一方产生竞争意识和敌意。他借用希腊神话中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为这种心理倾向命名,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性冲动之所以被压抑,是因为儿童害怕受到惩罚,而在成长过程中,这种对惩罚的害怕又泛化为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和伦理约束。至于那个把守着意识大门的审查者,其实就是这种外在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在我们精神世界中的内化。在那个梦见自己小外甥死去的女病人的例子中,这位女病人宁愿承受亲人死亡的痛苦,也不愿直接实现自己和意中人相会的愿望,就是因为这个愿望违背了世俗的道德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初步提出审查机制的概念后,弗洛伊德又在日后进一步对其进行了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把这种隐藏在我们内心的,借助内化的道德对我们的行为加以规范的力量命名为“超我”。与此相对,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则被称为“本我”。这种将人格划分为不同功能结构的做法,正是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它和先前提到的潜意识理论,心理内驱力理论,并称为精神分析的三大理论基石。直到今天,也依然在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起到重要作用。而这些理论的雏形,都已经出现在了这本《梦的解析》中,由此可见,说本书开精神分析之先河,是毫不夸张的。
总结
到这里,《梦的解析》的重点内容就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们也可以有一个对梦的概念的完整归纳。
首先,梦是和任何精神活动同等重要的独特精神活动,它的本质是欲望的满足。而为了绕开审查机制,梦在形成过程中进行了各种伪装,或是将材料加以凝缩,或是加以置换,并用象征手法呈现出感觉意象,并通过润饰让梦的结构合理化。至于梦中的欲望,则主要来源于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性的欲望。
《梦的解析》一书,最早出版于1900年,今天的我们,该怎么看待弗洛伊德这套100多年前提出的理论?
首先我们必须客观认识到,弗洛伊德的观点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只是一种基于观察和分析而提出的假说,其中不可避免会带有局限性和错谬之处。精神分析理论自问世以来,也一直是争议不断。尤其是弗洛伊德对性内驱力的过度夸张,他那什么都要和性沾边的泛性论主张,更是连他的继承者们都不敢苟同。如阿德勒、荣格、弗洛姆、霍妮等人,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精神分析理论加以修改和拓展,使其能够更切合现实。
但是,这并不是要抹杀弗洛伊德所做出的贡献,他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探寻人类的心灵世界,而不再诉诸宗教和神秘主义,这可以说是开一代风气之先。他对人类潜意识心理的洞察,对人格结构的功能化分析,以及对心理驱动力的发现,即使到了精神分析本身已经式微的今天,也仍然在心理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并演化出心理动力学、人格心理学等新的流派。而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分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理论或者治疗方法,它对社会、文化、艺术和哲学领域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对此有学者曾感叹,如果没有精神分析,那西方思想将不可想象。这也是弗洛伊德在西方乃至人类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所在。
不过,尽管精神分析的文化影响不容忽视,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始终备受争议。有一种甚至在心理学界也很普遍的观点就认为,精神分析早已过时,弗洛伊德的那套理论根本就不是科学,只是伪科学。比如《这才是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斯坦诺维奇就直接把精神分析划分为伪心理学,原因是弗洛伊德的研究只是建立在个体病例分析上,没有对照组,没有控制实验,更不可重复,这不符合科学的实证主义。所以弗洛伊德的那套东西其实无法在现实中通过观察加以检验,换句话说,这些理论不可证伪,那它怎么可能是科学呢?
确实,如果按照传统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精神分析很难称得上科学。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学毕竟不同于物理学,甚至也不同于脑科学,它所研究的是人的内在心灵世界。而人的内心恰恰是难以用这种实证的方法去加以度量和观测的。于是,为了追求科学性,一些心理学派如行为主义会明确声称,自己不研究人的感觉、知觉、思维甚至情感,不探讨人的心灵世界,而只关注外在行为模式,因为只有行为才是可被观察的。
可是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执迷,给现代心理学带来了巨大的危机。被实证主义束缚的心理学工作者不再关注人心善恶这样的问题,也不再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用研究物的方法去研究人,忽视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如今的心理学确实离科学越来越近,但同时,也离人们的心灵和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了。现代心理学虽然分支众多,发展非常迅猛,却始终没能产生影响力可以超越弗洛伊德的人物或学派。而精神分析虽然被主流的科学心理学抛弃,可普通大众遇到心理问题需要解答时,首先想到的却仍然是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这些精神分析大师,这种现象本身就是耐人寻味的。
如果你听过听书解读的《心理治疗之路》,那你可能还记得里面曾经讨论过,心理治疗的科学性。不管是在做心理治疗,还是正常状态下,我们的内心,都不可能与周围人和周遭的世界彻底割裂。患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怎么可能脱离主观性呢?而当你反思自己的内心,就更加没法跳出主观性,保持彻底的客观了。因为主观性本身,就是内心的重要特质。试图摆脱主观性去研究内心,那就等于是不要杯子却想测量杯子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