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爱的人要好好说话

昨天下班心情不好跟朋友约着出来玩,顺便互相吐槽一下最近不开心的事情,经过一个公仔屋,朋友很有兴趣开始夹娃娃。

我以前喜欢玩抓娃娃机,享受抓到娃娃那一刻的喜悦。但是我常常运气不好,玩了很多次,总是抓不到,后来再看到娃娃机,就不会再有想玩的冲动了。朋友总是说我半途而废,每次还差一点就放弃了。而我不那么认为,毕竟已经能够预知到结果的事情,又何必一次次徒劳地尝试呢。

抓娃娃是这样,与人相处也是这样。

当初因为转行的事情,我跟家人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后来也许是我足够坚持,他们态度有所软化,但是说起我的工作时也是嫌弃和不认同的更多。

其实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状态,但是后来在上一份工作上我遇到了不小的难题,上司的不满、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让我陷入一种非常焦躁的情绪中,所以后来跟父母倾诉的时候,忍不住和父母起了争执。

“你说原来的工作多好呀,非要转什么行。”

“哎呀,之前不是说了嘛,只是暂时的,而且我喜欢这份工作。”

“喜欢能当饭吃吗,我看你还是别瞎折腾了。”

“我......算了算了,不说了,和你们说不通。”


当时男友在旁边,揉了揉我的脑袋,问起原因,我忍不住抱怨了两句,却同样得不到他的认同。

“我发现,每次说到工作你就会炸毛”

“唉,之前好不容易说通了一点,我以为他们已经理解我了,结果还是那样。”

“他们也是担心你嘛,其实我也觉得喜欢可以当做日常爱好,你工作这么吃力,说不定真的不适合你。”

“你这是什么意思,我不求你们能够支持我,但是至少不要每次都给我泄气吧”

“我只是不懂你的想法,那你可以跟我说呀”

“又不是没说过,有用吗,走开!”

我用力甩开了他的手。


男友到的话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之前所有和他们的沟通、试图得到理解的行为,不过是徒劳。在做喜欢的事情这条路上,只有我一个人在坚持。而我最亲近的人在我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却都站在了我的对立面。那种无力和失望到达一个峰值,于是争吵在所难免。




当时,朋友边抓娃娃边劝解我“这种事情只能靠多沟通解决啦”

“我试过,根本没有用,就像抓娃娃一样,明知道抓不到,还是要去试,白白浪费自己的感情和精力。”

“我之前也这样子想,但是后来有人告诉我,抓娃娃也是有技巧的,其中有一条是前面的人抓了很多次放弃了,你再去抓,抓到的几率就会很大,其实每一次尝试并不是徒劳,而是为你最终的目的做准备呢”

“嗯......好像也有点道理。”


其实我们都渴望被亲近的人懂得,但是有时候又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确可遇不可求,否则作家廖一梅也不会写出那句“人这一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

不同的性格、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都会带来各种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比如有的人追求品质,有的人看重经济适用;有的人尽量避免无效社交,有的人讲究积累人脉;有的人追求个性自由,有的人存在刻板印象。这些观念上的差异也许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但是就像是相距很远的人相向而行,虽然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但每一次沟通都会让我们离对方更近一点。

就像在我转行这件事情上,最开始父母是坚决反对的,但是在我的坚持和认真表达过很多次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现在这份工作的喜爱后,他们也渐渐从最初的“没得商量”变成现在担心我转行之后会很辛苦。

了解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沟通和磨合,需要不断地努力,需要在许多次失望之后仍选择继续。

即便碰壁也不要紧,那也许是因为沟通方式需要改进,也许是因为沟通次数不够,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放弃靠近彼此的心。

不要忘了,爱大概就是我们对待彼此比对普通人更多一些耐心,耐心地了解对方,也耐心地被对方了解。




以前我也是个拒绝沟通的人,尤其是和父母之间,因为失败过很多次,所以潜意识里觉得沟通是没有作用的。后来也许是年岁渐长,多了许多耐心,我发现,曾经说起就必然起争执的事,在一次次沟通后,竟然也能和父母达成共识。

我们都希望遇到了解自己的人,但却错误地认为这种了解是天生的,是命中注定的巧合。

其实更多时候,了解是不断地沟通和磨合,这个过程注定很艰难,仅靠一次或者少数几次沟通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不要因为暂时的阻碍而放弃想要彼此了解的心。

真正好的结局不一定是爱我们的人恰好最了解我们,也可以是,爱我们的人最终成为最了解我们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爱的人要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