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儿向往的职业

黄河上游史前文化陶器(下同)




每个人从小都有过向往的职业

我小时候第一次向往的职业是在书店做店员,哈哈

民国跑到台湾之后,作为一个大国,大陆设置了完备的国有企业单位,从农村到城市。其中一个重要系统就是商业,所谓统购统销:国家买,国家卖。仍然有书店,名称统一、遍布全国,名曰新华书店。

遍布全国。我生活的镇子有一个,县城有一个,当时对于我来说,那简直是想起来心头就亮亮的,那是最好的、最神奇的去处,因为那里有书。

家里也有旧书,老爹哪里搞来的不知道,都是文革前出版的。有一本研究岳飞的论文集,可惜故事性不强,但仍然对岳飞敬仰,感叹十二道金牌的发出和风波亭的绝望,激发起了我的爱国精神,愿意效仿之。另一本是《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著,零散着写的民国故事,记得似乎有描写孤儿院生活,讽刺了官太太假惺惺搞慈善事业,现在知道是讽刺宋氏姐妹。也写到了上海的仙人跳,当时觉得情节挺刺激。还有一本更好的,《民间故事》,各地各民族的故事传说,相当有趣,只记得仨故事:说黑龙江里黑龙没尾巴老李,神笔马良,猎人海力布。仨故事里的最后一个点亮了我的舍身救人心结,比欧阳海拦惊马更感人。

不太认字儿或没有生活经历,只看文字觉得雲里雾里,够不着底儿。小画书儿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我们家出钱买画书的机会不多,太偶尔儿。那就靠借。最成功的借书发生在一个叫会来的大个子大孩子身上,那厮年龄比我大太多,长得奇高奇瘦,有娘已无爹,曾经是乡绅家庭的架势。忘记咋兑活的了,终于从他那里借到一套《三国演义》,有专门的木匣装盛,品相绝佳,已显得古色古香。我上高中的时候他骑车子载个白木箱卖冰棍儿了,富人家传的懂做生意赚钱。

书店、供销社、粮管所都是一个商业系统,从业人员都认识,有事儿好说话。我的父母是供销社职工,接着这层出身,我会去书店蹭书看。书店店面只一间(当时觉得宽阔而宏大),店员只有一个,是一个年轻女店员,可能是“临时工”雇员(临时工干久了可以转正,成为编制内人员),但不用下地务农已经是那时天人一样的身份了,有前途,可以找体面单位的爱人。

临时工儿已是很值得傲骄了,值得发挥出和体现出级别。所以每当我蹭进空无一人的大书店,直奔小画书柜台,可能刚能越过柜台看到一列列一排排的书(不少《毛选》和小红书儿,《毛主席语录》)。眼睛扫过小画书儿序列,有时会发现没有看过的、有吸引力的新货。这时我就谦卑到小声儿(低三下四是肯定和必须的),像一只摇着尾巴哼唧的小狗儿,问候阿姨,表达出想看看那一本。阿姨的脸色和动作照例是相当不情愿,世上最不情愿的表情和动作,哈哈,给拿过来放柜台上,抓过来赶紧翻一遍过过老瘾。

没事儿时就羡慕那阿姨的工作岗位,太有诱惑力了。

前几天看到小蓝说他小时候与小画书的事儿,我说我也正回忆这行子呢。他说的咋回事儿,现在想不起来了,反正很为难是肯定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份儿向往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