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6 生存+不无聊=人生

现在的网上课程大多选择的是时下热门的话题,无非是借由赚钱,找寻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这些的老生常谈。

贩卖焦虑,经济上的,年龄上的以及情感上的,总有一定的路数。

但还是不少人选择入坑,年纪不论,性别不论,也不管在职与否,是否安定幸福。

由此可见,芸芸众生,都不能免俗。

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对于这件事情,我是这么看的。

人生在世,总得有个盼头,有个念想。做任何一件事,也总会有一个目标,如此才能坚持。

虽人人都说,唯有真正热爱的,才能收获快乐。

但快乐是一种感觉,很抽象的,且是很个人的体验。

因为不同的人,快乐也是不相同的。



比如有人喜欢赚钱,就一门心思花在怎么赚钱这件事上,所有的事都围绕这个中心思想,他赚了钱,也感到快乐。

还有一种结果是,他未必能赚到钱,也未必是真的快乐。

而这个世界上缺钱的人占大多数。

这样说来,大多数的人都不快乐,而这也不是真的喜欢。

这时穷人们就说了,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也带不走。赚到了钱未必有时间花,人的需求就那么多,富人也不用多吃一碗饭,吃多了还一身毛病。

况且无论现实还是杜撰的故事都告诉我们,那些有钱人,大胖子都是小心眼,富人的恩怨情仇一箩筐,他们也有他们的烦恼。

你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花不完咱可以捐,爱怎么花怎么花,正所谓“一分钱压倒英雄汉”,没被金钱奴役过的人,是无法体味的。

比起没钱,有钱的好处还是很多的,至少它在那里,不用担心下一顿没着落,虽然也担心,它会一夜之间就没了,因为眼红的人还是很多的,但至少曾经拥有。

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它还真不行。

在贫穷面前,为五斗米而折腰才是真相。

人,要活,就得养活自己和家人,赚钱是一项必需技能。

赚钱不是兴趣,是生存的刚需。


生存之外,就是人生价值这件事了。

这与学习脱不开关系。出校门之前不用说天天都在学习,出了校门之后,还要强调终身学习,终身阅读,输出自己的价值观点等。

这些实际上是在帮你找一些不算太堕落的消遣,让生活有盼头,而成长是一件不错的事,人人都应以此为乐。

所以“走出去,学点什么吧”,“你比你想象的更有价值”,“你值得拥有”等广告接踵而来,课程一个个报,你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准备学习的路上。

所谓成长,其实也只是我们的自我感觉良好,是大脑想象出来的东西。

在年纪小的时候,成长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未知的东西太多了,你必须成长,且是符合年龄地成长,不符合年龄的要么称“早熟”,“早慧”,“天才”,或是“白痴”,“傻子”,“蠢蛋”。

正常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应付生活和生存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量,其他与眼前无关的知识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于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越来越小,大家凭着本能和习惯就能生活,除了正常赚钱维持生计外,刷刷剧,躺沙发就行了。

于是成年人认为自己停滞不前,没有成长了。

如果恰好这时生活里的困难又都一一退去,于是空虚和焦虑丛生,总想折腾些什么,或者是希望有人能带着自己折腾些什么。

“成长”再次成为普通人的生活主题。

说到底,焦虑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造成的,即对未知的措手无策。

而空虚则是生存的难度变小了。现代社会,人只要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或家人(如有。现今单身的人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也许正是养活一个人比养活一家人容易多了,而人性总是趋利避害的),外界环境不像原始丛林,会有威胁自己生命的因素存在,于是生活安逸,失去了斗志和兴趣。

于是,社会这个机器会不断输送一些刺激人不那么安逸的东西逼迫人动起来。

于是“成功”,“学习”,“成长”,“人生价值”,“修行”这些东西不断植入广告,推动人们去改变现状,去折腾。

因为不只你忍受不了“安逸”和“不变”这件事,你妈妈也忍受不了,社会更忍受不了。

报读课程或者说跟着课程去生活变成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成本,对生活圈子相对较小又想要改变的普通人来说,这是比较快捷的方式。

本人上一次的报读课程是在去年9月,那次有关写作的课程,在短时间内激起了我的热情,这种热情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将近一年。

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减少了我的一些焦虑,冲淡生活的无聊感。

但是否能真正地实现价值或是获得成长,我觉得不必太过计较。

你觉得需要,那就去做,这也是一种成长。如果有纠结,那实在太正常,人生本就是无数的选择题。



生命本就是包罗万象,不同的时期,会碰到不同的事,不同的人,滋生不同的想法。

在你仍生存着的时候,有维持生存的物资,有让你感到不无聊的事,就足够了。

那些恐惧,焦虑,空虚,执着或是成长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些插曲,只是我们的想象。

它们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生活才是。

对于推着你向前的妈妈、老师或是某件事,心存感恩就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06 生存+不无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