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OKR(Objectives &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结果)工作法逐步成为绩效领域的一个热点词汇。华为作为国内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面旗帜,2015年开始小规模试点OKR管理方式,并于2018年5月起在研发体系大约8万人里推进OKR。在阅读一系列OKR书籍、参加外部培训之后,我在《驱动力》和《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两本书中找到进一步理解OKR落地的具体方法。
首先是驱动力层面的理解,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里将驱动力阐释为三个层次:
1、 驱动力1.0是生物本能,比如饥饿驱使下寻找食物,口渴驱使下寻找水源等;
2、 驱动力2.0是外在动机,简称胡萝卜与大棒的驱动方式,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也是KPI考核方法的主要依据;
3、 驱动力3.0是内在动机驱动,如好奇心、激情、学习欲望、探索欲望等,完成任务本身就是动力。
丹尼尔综合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阐明在合理报酬的基础上、物质激励边际效用递减这一观点,反之驱动力3.0所包含的三要素对人的创造性、创新能力有极大的持续促进作用。驱动力3.0的三要素分别是:
自主性(Autonomy),我做什么,我决定。当一个组织拥有积极信任的文化,给予员工充分自主,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情时,这个组织会爆发出显著的创造力,典型的案例就是谷歌的20%自主时间,体现在OKR管理中就是自下而上、自发的设定目标。
专精(Mastery),也翻译成自如,把想做的事情做的越来越好。在研发等前沿领域,驱动大牛做出开创性的成就,一般并不是来源上级的指引和要求,而是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把事情做好。具体在OKR的应用中,则是自发设定激动人心有挑战性的目标。
目的(Purpose),超越自身的渴望;人生来都希望找寻一项比他们本身更伟大、更长久的事业。当人们就组织的使命和愿景达成高度共识时,凝聚力和认同感可以推动这个团队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混沌。因此,在OKR目标设定伊始,需要团队就未来的方向进行开诚布公的研讨,并且在整个组织中进行充分的沟通,让每一位成员深刻理解自己的工作价值,与团队目标的联结。
我们观察到有些团队自主设定了有挑战性的目标之后,具体实践中依然碰到被繁琐事务纠缠的困境,并没有产生OKR拥趸们所称的显著性效果。《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一书为OKR落地执行提供一个非常务实的方法论。
《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是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一部作品,名字上看起来就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很密切的联系。
《执行4原则》聚焦在高执行力的4个原则,包括:
原则1:聚焦最重要的目标,要事第一,全神贯注;原则1引入最重要目标的概念,并将其分解为易于衡量的子目标,最终使每个小组(乃至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最重要目标。这一点和OKR强调的要聚焦关键的目标(Objectives),数量不宜太多是一样的精神。
原则2:关注引领性指标,指的是那些和达成最终目标关系最为紧密的事情。与引领性指标相对应的是可以告诉你是否完成了目标的滞后性指标(比如销售额),引领性则是可以教会你怎样做才能去完成目标。在OKR管理中,KA(KeyActions)和原则2高度一致。
原则3:坚持激励性计分表,让大家随时获知自己的成绩,这样他们才知道自己是领先了还是落后了;并且这个计分表应该简单、显而易见、一眼可以看出是否取得了胜利,同时展现引领性指标和滞后性指标。
原则4:建立规律问责制,对过去表现和未来行为计划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回顾和问责。OKR作为与绩效考核解耦合的目标管理体系,并不是设定目标之后就万事大吉,关键还在于过程中持续的检讨和完善行动计划,原则3和4在这一方面提供了详实的操作指引。
《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提供了如何在日常琐事干扰下执行最重要战略目标的解决方案,与OKR管理方法精髓相通,操作性更强。
OKR只是一个名词,一个清晰阐述一系列管理动作的名词,管理学大师们从不同角度对如何凝聚共识,建立团队的驱动力和执行力,高效率的达成目标做了论述,其底层逻辑实质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