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次去朋友家玩,看到她和儿子相处的画面,都是一场对我耐心的极大考验。
孩子自己挑了衣服,她拿出另一件:「今天好像有点凉,换这件。」
孩子喜欢美术,她却给他报英语班:「画画能画出什么名堂。」
孩子在看《迷宫大冒险》,她丢给他《十万个为什么》:「有这时间,多学点知识吧。」
吃什么,穿什么,去哪儿玩,买什么玩具,看什么书,上什么兴趣班,交什么样的朋友……朋友统统替孩子拍板,不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机会。
「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每次孩子一开口,都被她一句「长大了让你做主个够」给压了下去。
看着孩子郁闷的样子,我忍不住劝朋友,孩子也需要被尊重,需要选择权。朋友却不以为然:他还小着呢,哪懂选什么是对他好的。
孩子小就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等大了再还给他选择权就可以了吗?
替他做好一切真的是在对他好吗?
未必。
把3个儿子都送进美国一流大学的陈美龄,在谈及对儿子的养育时,曾说,千万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真的对孩子好,应该将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允许他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做出选择。
恰如冰心所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选择。
【2】
被剥夺选择权的孩子,易缺失选择能力
许多家庭惯有的模式是,大小事情都是父母说了算,孩子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但凡孩子有点意见,父母总有一套自己的说辞:
「小孩子懂什么?」
「还不是为了你好!」
「不听我的你会后悔的!」
「难道我会害你吗?」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这样无视孩子想法、需求的爱,让孩子难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心情苦闷不说,长期以往,还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影响。
热衷于替孩子做主的父母,易培养出无想法、无主见的孩子。
就像朋友的儿子,面对强势的妈妈,从最初的不服、争辩,渐渐演变成妥协、顺从、依赖。但凡需要做决定的事,他都茫然不知所措。
小到明天穿什么衣服、周末要不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大到是选文学社还是广播社、数学竞赛要不要报名,他都要求助于妈妈:妈,你帮我选吧。
这时候,朋友才头痛不已:这孩子怎么一点主见都没有?
在本该培养孩子主见的时候,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吝啬给与他做选择的机会,为此甚至不惜打压、嘲笑孩子的想法。
被剥夺自主选择权的孩子,长期以往,也就慢慢丧失了做选择的能力,遇事犹豫不决,惯于依赖他人。
严重的,还会产生自我怀疑,变得怯懦、胆小。
【3】
被操控的人生,让孩子不堪重负
还记得那个拼命逃离父母的北大才子王猛吗?他就是那个从小被父母管控,事事无法自己做主的孩子。
「我父母一直倾向把我关在家里,按照他们的喜好去包办事情。」
在控诉父母的万言书中,他写道:
他想按老师要求穿短裤,妈妈不同意;
他对奥数有兴趣,爸妈反对他上课、比赛;
他交的朋友,爸妈都要「过目」;
他想去外地读书,被爸妈拒绝;
他不想和不喜欢的亲戚、爸妈的朋友交往,爸妈要求他做人要「内紧外松」;
上了大学,爸妈将他托付给亲戚,开始另一种方式的控制……
在父母看来,这些也许都是「爱」的小事,对王猛而言,却是对他人生长达30年的「肆意操控、包办」。
这般密不透风的爱,让他窒息。他甚至因此有了社交障碍,想通过学习心理学,来疏散心中抑郁。也就无怪乎,他会12年春节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
失去选择权的人生,就好像一只被父母牢牢拽在手里的风筝,飞不高,也飞不远,一切挣扎都是徒劳。
孩子内心的憋屈和苦闷,可想而知。
毕淑敏曾说,
我觉得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孩子有权利选择其他道路。
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让家庭环境恶化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为孩子好」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我们也该明白,再小的孩子也需要被尊重。而归还孩子的自主选择权,他的人生让他自己做主,便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
而这,也才是孩子更想要的爱。
【4】
选择自由,孩子的人生也更自由
方文山说,拥有选择权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90后男孩林卓宇,便是那个幸福的孩子。
他5岁开始文学创作,12岁出版著作,15岁成为湖南作家协会最年轻会员,先后获得200多个文学奖项,被称为「90后作家掌门人」。
谈及对儿子的教育时,林妈妈表示自己从不强迫孩子学什么,过多的条条框框容易泯灭孩子的天性。
他喜欢阅读,就给他买很多书;
他爱写作,就支持他写作,但并不刻意把他往写作上引;
他喜欢旅游,喜欢花草,就带着他出去玩,在家里特意给他腾出地方种花草;
他偏向文科,也不会给他太大压力。
「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自由成长,我们只需要把握大方向就好。」
同样幸福的,还有朋友的女儿悦悦。
从小,悦悦就活泼好动,热衷于一切男孩子喜欢的活动:足球、滑板、溜冰、街舞……对于女儿「不太淑女」的喜好,朋友起初也感到困扰。
但渐渐地,她想通了:她的人生她说了算。
既然她喜欢,那就周末陪她去踢球,买块结实好用的滑板送给她,选个靠谱的街舞班报名……
对于喜欢的事情,孩子学得格外认真,踢球踢进了校足球队,玩滑板认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参加市街舞比赛还拿了个二等奖。
朋友不禁感叹,快乐教育,竟然带来意外惊喜。
在《成功、动机与目标》中,格兰特·霍尔沃森认为,孩子渴望在归属感中获得幸福,在新事物中获得成长,在自由选择中获得内在动力。
自由选择,才能选我所爱,也才能爱我所选。
内力驱使下的学习,愉悦而充满动力,孩子才可能在自己的领域大放光彩。
【5】
放手,让孩子为自己做主
演员张艾嘉曾按自己的计划严格养育儿子,即便看出孩子很不快乐,也坚持己见。
直到儿子遭遇绑架后又失而复得时,她突然醒悟,开始尊重他的想法和意愿:
可以请同学回家一起玩;
可以穿便宜的T恤和牛仔裤;
不必再把头发三七分得细致、梳得一丝不苟;
不必每天去练乐器,苦着脸去听交响乐;
可以去他喜欢的游乐园,而不再只是去博物馆和艺术宫……
一次旅行时,儿子靠在张艾嘉怀里,突然说了一句「妈妈,谢谢」。
这句「谢谢」让张艾嘉大为触动:
我让他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成为当红第一童星,倾家荡产去交赎金,他没有谢谢我。
可就在落日大漠里,靠在我怀里的时候,他那么由衷地感谢我。
我发觉这样的生活才是儿子真正觉得幸福和满足的日子。
我终于了解,为他做太多,反而是害了他。
上帝把儿子还给我,我把自由还给儿子!
再多的呵护,再多的爱,都不及父母放手,给孩子为自己人生做主的自由。
对父母来说,也许很难。
孩子懵懂无知,而我们人生经验丰富,于是总想着,多替孩子做我们看来正确的选择,或许能让他们少走点弯路,能让他们的人生尽善尽美。
然而,平坦顺畅的人生之路,是暂时的。孩子的路,终究要靠他自己去走、去闯。
那将来没有父母的庇佑,孩子又该何去何从呢?父母所谓完美的人生,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黄执中在《奇葩说》中说道:
什么是完美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永远都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平顺的人生,不是完美,在人生的每个路口,都能按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才是完美。也许会有坎坷、挫折,但坎坷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有其意义。
正如毕淑敏所说,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
该承受的,该经历的,
他都应该有完整的体验。
如此,他的人生,才能称得上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