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了多年的读书笔记经验,忍不住给你看

梁爽

理性天蝎女

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

点燃你自律的心

我曾把看过的书连同相关笔记发到微博上。

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引起不少读者的注意,最近更被“读书笔记的文章什么时候出”催问到质壁分离。

我小学看课外书时就摘录好词好句,我妈是语文老师,她很早就逼我多抄多看多体会。

刚开始我嫌麻烦懒得做,后来不做笔记就不痛快。

我拿自己做过实验,不做笔记地看书,事后想引述内容,脑中常是一团模糊,记不清在哪看过而无从找起的滋味很挫。

而看书做笔记的对照组,用眼用手用心摘过的词句,印象更深刻,感受更强烈,有事没事就翻看,每遍给我不同感受。

就像有人喝咖啡必须搭配咖啡伴侣一样,做笔记也成为我的读书伴侣。 

我发现,很多有见地的人,都是笔记狂人。

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阅读和做札记的书籍就多达1500种以上;果戈里有本包罗万象的大笔记本,思想言论、史地知识和风土人情无所不包。

经我归纳,有3种比较典型的笔记类型:

电子笔记法

自媒体红人咪蒙,书摘记了20多万字,她把精华部分用手敲进电脑,整理到书摘文档,时不时翻看,把它们全背了,她说她文章中的引用都是靠记忆的,她狠狠强调“反复阅读和背诵”。

简报笔记法

李敖说自己看书很少会忘,“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他先把书要么去复印,要么买两本,再把需要的内容从书里剪下来,像图书馆般详细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天主教还可以分,他分出几千个类来,全部进入夹子里。

反刍笔记法

钱钟书做笔记的时间,可能是读书的一倍。

他的笔记习惯,缘于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图书不外借,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他只能边读边记。

别人夸他过目不忘,他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好读书,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不断反刍。所以他读书量大,但遗忘率低。

外文笔记211本+中文笔记1.5万页的钱钟书,有句话让我感同身受: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正如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说: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吸收书的内容,磨练出更好的原创思考。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写作者,都在用各种方式致敬着笔记,笔记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开挂。

说完名人的笔记大法,再说我的笔记小法,大家忍着心理落差了解一下。

先晒下2015年写作至今的读书笔记本,有整本写完的,也有写到一半的,好多本被我翻得有点旧。

在我的笔记史上,有个关键节点,就是在公众号上写文章。

写作之前,我按照看书的顺序,笼统地摘录下来。笔记只是简单地分为2类:用于改变思想的观点笔记和用于改变行为的干货笔记。

(早期笔记本像个粗糙的大杂烩)

我越写作越意识到原先的笔记方法不够用。写作需要大量的阅读储备,便于抓取素材,于是我做了以下改进:

分类细分化,按照读书顺序全写在一本上不好找,我要兼顾检索功能,曾在一个笔记本上分区,现在直接分本,目前我名下有职场本、健康本、人物本和课程本等。

阅读一本书前就预判这本书的类别,就在相应笔记本上做笔记,完成笔记后,把书名写在第一页上当目录。

淡化区分观点和干货,一本书里通常观点与干货齐飞,分太细太低效。

但在我的笔记中,我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观点,哪些是干货。记观点时,原文摘抄时打引号,自己归纳的则不打;记干货时,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思维导图。

我越来越倾向于看完书再做笔记,相当于二次巩固复习。

第一遍看书时,如果是自己的书就在书上勾画标注,如果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看书时准备一本草稿本,把页码、位置和句首记下来,看完再整理。

从事写作或文案的人,必备灵感本,记下脑子里一闪而过的念头,还有看电视、听音频、看弹幕时按下暂停键记下灵感存根。手机里的截屏或图文需及时整理,荒废1周即可面壁。

我这几年也陆陆续续听了一些付费音频课程,像我这么抠的人不愿意学费打水漂,为此新增了课程本。

一般在上下班路上听完课,回家后对照着电子讲义或用户评论做笔记,特别扎心的当时就截屏下时间进度,回家后定位好重听那段记下笔记。

我还有些问题在逐步解决,借来的书,笔记做得认真又及时,真想给自己发小红花,买来的书,笔记相对敷衍得多,做笔记不能太双标。

另外一旦开启看书模式,便会更注重遣词造句、过渡手法和文章结构,现在有意识地注重思维导图和内容框架,不要让自己过多陷入写作技巧层面。

总之,笔记也要根据现任目标做出应景调整。

有人说自己不从事文字工作,没必要记读书笔记,但我还是坚信,做不做笔记,效果不一样。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现在的书太多太杂,读书百遍不太可行,把书里的精华浓缩萃取出来的笔记,多读几遍才有可能性。

在我看来,就算背景和职业各异,做读书笔记是件有用有趣又让自己有料的事。

如何做自己的笔记大师呢?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做笔记

如果你做课堂笔记,康奈尔笔记法可能比较适合;如果你是学术奇才,达芬奇的笔记手稿可以研究看看。

有段时间我尝试用电脑或手机做笔记,后来放弃了,因为我实在不喜欢温习电子笔记,再好检索也只能搁置。

目前最让我顺手又顺心的,是用纸笔摘抄这个又土又老的办法,效率和检索确实赶不上软件,但却能让我整颗心安静沉稳下来。

我会想方设法地让记笔记更有意思。每次做笔记时戏可多了,觉得自己是傲娇大主编,各个作者都打破头地想上我的版面。

我喜欢收集好看好用的笔记本,以前买的笔记本略土,后来买的颜值拔高不少。活页本适合小短句,一环环的圈碰到手写得不得劲;如果摘抄段落和长句,平装本更便于书写。

字要写得认真一点,太潦草以后可能不想看,写字让我心静,日常中需要写字的场合不多,我格外珍惜做笔记时的写字时光。

有时候更作,在笔记本上喷洒一些香水或香氛,增添若干诗情画意。

我觉得要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做笔记。

2,笔记的内容比形式重要多了

我有个高中女同学,笔记五颜六色,标注重点,但成绩和笔记不成正比。

她把笔记当手作,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漂亮,忽略了掌握笔记的内容。

我觉得笔记是做给自己看的,字迹、颜色、形式与内容相比,皆属次要。我的笔记很朴素,没有花花绿绿的颜色,几乎不勾画标注。

毕竟我不是为了什么考试而做笔记,没有什么重点之说;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自己看得顺眼最重要。

3,思想和行为总有一个在路上

我曾做过补血笔记,有年体检血红蛋白值才80多,我专门找了一本软抄笔记本督促自己补血。

笔记本正着翻,是医生和营养学家的言论;反着翻,记下自己每餐的饮食、运动和保健品,一个月后我去查血常规,血红蛋白值从80多上升到110多。

其实不管是观点笔记还是行动笔记,经常使用和复盘是第一要务,做的那么认真的笔记,不多看几遍简直白瞎了。

不做笔记的你,不妨把简易笔记当做试用装,先做再改,边记边调,然后看了又看,让笔记融入生活,见证自己的思想跃迁和行为改变。

有时候看到自己这些大本小本的笔记本,心底里生出欢喜,觉得这些年没白过,这些书没白看,满满的充实感和悦己感深扎我心。

不夸张地说,笔记让我遇到更好一点的自己。

P.S  欢迎大家把笔记心得分享在留言区,或拍下你的笔记,微博@梁爽笑抽筋了,让我也取长补短。

-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攒了多年的读书笔记经验,忍不住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