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人》——仿生人梦见的电子羊

人工智能作为近两年炙手可热的科技受到了大众的诸多关注。但正如当年的克隆技术一般,面临着社会道德的拷问。一方面,人们期待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为人类带来新的便利,另一方面,人们畏惧人工智能超越自身的智慧。在国际学术与科技界,争议一直没有停止。社会学家们要求捍卫人类智慧的净土,而科学家们则催促最终智慧的诞生。

什么是人工智能?现今国际学者大约能分为两种,一种认为人工智能的最终目的是要拥有人类的思考能力,而另一种则认为它应该成长为先进的工具而不需要意义。很明显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思想碰撞的成果。

科学界有一个“瓮中之脑”的学说,认为我们只是存在于实验瓶中的大脑,由诸多电极向大脑神经传递一系列感官信息。你可以想象楚门的世界,你的所见所闻其实是由掌控电极的人决定的。乍一听仿佛无稽之谈,但没有人可以证明这个学说成立或虚假。人脑与人的智慧是相当复杂而随性的,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在实现这个理论端口的对接。如果人工智能想要完全模拟人类的智慧,首先我们要对人类的智慧有一个定义。图灵测验就是对人工智能一次排挤式筛选,我们注册账号或是发送邮件时需要填写的验证码就是一个基础的图灵测验,因为人工智能无法模拟人类眼球的补光系统,所以无法认知图片的特殊信息。且人类拥有的情绪也是程序难以学会的。那么问题又来了,人工智能需要情绪吗?

不少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不需要有自我认知的意义。比如你创造了一个程序,它会自动计算圆周率,或是筛选照片,这个功能就是它的全部。它确实拥有“智慧”,也就是计算和观察的能力,但它并不拥有“人性”。在计算机出现以前,computer这个词指的是计算数据的工作人员,但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后,它确确实实地用计算能力代替了人类的智慧,你不可否认它们的能力。这些科学家认为,正如人类是在停止学习鸟类以后才拥有了飞上天空的能力,人工智能必须停止学习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但不论怎样,人工智能一日比一日更加靠近“智慧”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生活几乎每天都在与人工智能打交道:打开网页的搜索引擎是一个简单的偏好筛选程序;打开手机你的siri或是其它的智能助手是个语言交互的智能程序;打开制作软件是更为高级的图形构成程序……人工智能已经变成了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还在发展,未来某一天也许会为我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但也只有在未来,我们才能知道它真正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智人》——仿生人梦见的电子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