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胎后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随着二胎时代的来临, 本来和谐一片的家庭也因二宝的降临,而进入了一种紧急状态。
在小宝出生之前,我们都憧憬着两个孩子一起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一家四口的日子其乐融融。这日子多么美好呀!
但自从小宝降临后,才发现之前的憧憬不过就是一场美梦。两个孩子间的争吵、抢夺、尖叫、哭喊变成了生活的常态。
这不禁让我们开始“怀疑人生”,难道是自己的养育方式出错了?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二孩父母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所以说,这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错,也不是孩子们的错。
我们只是需要一些方法技巧,以更好地处理孩子之间产生的这些矛盾,让他们能更和谐地相处。
所谓,有问题的存在,就自然会有解决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托德老师的这本《超实用儿童心理学:孩子心理和行为背后的真相》。看看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解决两个宝宝之间的这些摩擦,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01大宝与小宝之间通常存在“三座大山”
在很多的二孩家庭里,都会出现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孩子之间有三座不可逃避的大山:嫉妒、分歧和冲突。”
一位朋友说,以往乖巧听话的大宝在小宝出生后,就突然变得爱耍脾气,爱哭闹,教育他几句后,还哭着说:“你们都不爱我了,你们只爱妹妹,我不想她在这里……”
朋友听到大宝这样说的时候,心都揪起来了,没想到一个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让她不得不好好地反省自己,是否有了小宝后就对大宝疏忽了。
朋友家的大宝表现出来的就是嫉妒。小宝出生后,爸爸妈妈不再像以前一样总是陪伴在他身边了。现在妈妈总是抱着妹妹,哄着妹妹,而他只能自己一个人在一边玩。不容易等妈妈坐下陪自己玩一会的时候,妹妹一哭,妈妈就又跑去哄她了。
所以大宝也要用哭闹的方式来争抢妈妈的注意力,想得到更多的关爱。
其实,就如作者所说的,“嫉妒”是正常的。只要是心智正常的孩子都会嫉妒,这根本无法消除。因为只要有情感的竞争,就会有嫉妒的存在。
而我们很多人都希望能消除孩子的这种嫉妒心理,但总是事与愿违。我们越是着急地教育大宝,他越是变本加厉,好像专和你作对一样,甚至还会动手打小宝。
这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三座大山”的问题是层层递进的,首先因为嫉妒、争宠产生了分歧和矛盾,当矛盾难以调和的时候,就会上升为冲突。
我们平时常见的冲突就是孩子争抢玩具。特别是年龄相隔不远的两个孩子之间会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
在作者的访谈中,有一位妈妈就提到说家里的哥哥4岁,弟弟1岁半。哥哥总喜欢管着弟弟,无论弟弟拿着什么玩具,哥哥都要抢过来。而爷爷奶奶就会护着弟弟,把哥哥的玩具给弟弟。这时哥哥就会各种撒泼打滚、哭闹不止。
面对孩子之间产生的嫉妒、矛盾和冲突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接着学习。
02有问题的存在,就有解决的方法
作者说:“想要改善心理层面的问题,就必须从心理建设开始。”
首先,我们要接受大宝的“嫉妒”情绪,并且做好这种情绪会长期存在的心理准备。
有很多的父母在面对大宝争宠,表现出嫉妒行为时,就会教育他说:“生个弟弟、妹妹都是为了你有个伴”、“你都是大孩子了,要听话”等等。
对于大宝来说,他们并不想听到这些话,也听不懂。但他估计会想听到我们说:
“宝宝,妈妈知道自从妹妹出生后陪伴你的时间少了,所以你才会觉得委屈,不开心。但是爸爸妈妈一直都是爱你的。妈妈还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一起照顾妹妹呢。”
也许孩子不会很明白其中的意思,但至少我们这么温柔的语气,加上是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的。但他会慢慢地学会关爱,学会体谅,也会接受小宝的存在并不会抢走爸爸妈妈的爱这个事实。
总之,我们不要指责、批评他们的嫉妒行为。
其次,我们不需要对两个孩子过于讲究平衡,包括陪伴的时间。
很明显的,有小宝以后,精力、时间都不够用。陪得了小宝,就必定会有疏忽大宝的时候。如果我们纠结于两个孩子之间的平衡时,就会因为做不到而感到内疚。
但是我们可以对大宝的“嫉妒”做心理建设。比如,大宝在旁边的时候,可以随手抱抱他,亲亲他,增加与他亲密的频次,让他有被爱、被关注的感觉。
作者在书中还给出一个建议说,我们可以给大宝一些专属特权,如睡前给他一个单独的故事时间。睡前的亲子阅读,是一种与孩子培养亲密关系的良好方式。
若是我们时间不允许单独给大宝讲故事,也可以让两个孩子一起听,但要和孩子强调说“这个是给哥哥&姐姐讲的故事”,让大宝觉得自己在妈妈的心里是有专属位置的。
总而言之,我们就是要让大宝觉得爸爸妈妈不会因为有小宝,就不爱他了。当他确定自己在爸爸妈妈心里的位置得到安全后,“嫉妒”就会慢慢地转化为适应和接受。
03孩子间有争抢,不一定就是坏事
在前面提到的关于孩子抢玩具的问题,我们很多人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却不了解行为背后的真相。
作者说,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他们的身体里都藏着两种相对立的心理倾向。
第一种是“亲社会性”,如孩子会把自己心爱的玩具给别人玩。这种行为是出于自愿的,不用大人指使。
第二种是“攻击性”,是一种以“利己”为目的的行为。通常出现在2岁半至5岁之间的孩子身上。他们经常会因为争抢玩具或争夺领地而攻击他人。其实,攻击倾向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
有研究表明,出现某种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必要阶段。这说明,孩子的争抢行为也是有意义的。
根据作者在书中的分析,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孩子更多的“亲社会性”行为出现在家庭中,但也要允许孩子有“攻击性”行为的存在。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平衡。
关于如何平衡,作者在书中提到有两套思路。
一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把问题交给孩子自行解决,看他们会怎么处理。大宝可能会看到小宝哭得伤心,产生同情心,然后把玩具让给小宝玩。
若是大宝不肯分享,我们再和他交流,让他懂得尊重物权:不让别人玩自己的玩具,那自己也不能玩别人的。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不要对孩子做出谁对谁错的评价。
另一种是长远的思路,有三个诀窍:榜样、共情和自然强化。
榜样,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爸爸妈妈相互帮忙的同时,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孩子看到、听到。并且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加入帮忙的行列。多给孩子讲关于合作、分享、同情、慷慨的故事,让他们学会具体的助人和分享行为。
共情,也就是同理心。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引导他换位思考。如大宝动手打小宝,我们可以平静处理后,让大宝想想,如打到自己的身上是否也会疼痛。
当然,孩子之间有点小争执的时候,我们是不必大惊小怪的,让他们自己处理就好。但事后要和他们交流,让他们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最后一个是自然强化。我们要把“亲社会性”稳固在孩子的内心里的,形成一种自然性。
如我们鼓励孩子相互分享,弟弟给哥哥一颗糖,哥哥笑着和弟弟说“谢谢”;或是带孩子到养老院,给老人们送礼物的时候,老人家高兴地赞扬和拥抱孩子。我们用事情的结果来奖励行为,而不是在孩子乐于分享的时候,提出给他什么样的奖励,这样会形成一种分享是有目的的不良认知。
04聪明妈妈不做“救火员”
最后,就如托德老师说的,聪明的妈妈都是要懂得放手的。
我们不要追求做完美妈妈,在自己精力不足、身心疲惫的时候,放心地把孩子交给爸爸或是家里的长辈。适当地求助,可以让自己更轻松,更好地照顾好自己,拥有一个好的状态,才能更好地面对孩子。
对于孩子之间产生的这些矛盾,我们需要冷静对待,不要只看问题的表面,只为了阻止他们的行为,而是要通过孩子们思考过程的干预,来改善他们的思维模式,产生更好的行为。
妈妈不用时刻充当孩子们的“救火员”后,自己的烦恼和焦虑也会渐渐变少, 成为一位快乐的妈妈。这也是孩子们所希望看到的妈妈模样。
接纳孩子的嫉妒情绪,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当孩子们长大后,这些“嫉妒、抢夺”的时光会成为我们难忘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