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你做过的最勇敢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敢在30岁后去留学吗?
最近看了范海涛的《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她就是那位30岁之后才决定去留学的女子。
也许你对范海涛的名字比较陌生,但对这两本书肯定不陌生,一本是2009年上市的《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一本是2017年上市的《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我知道范海涛的名字,其实也是偶然。去年某段时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对传记写作很感兴趣,因此在豆瓣、当当上搜索传记写作的书籍。能够找到的书籍很少,幸运的是,我发现了“范海涛”这个名字。
其实,“范海涛”是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作者。《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就是范海涛采访李开复写成的。这本书出版时,我正在上大学,也隐约感受到这本书的畅销。只是,我一直都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范海涛”。
2017年底,范海涛的第二本传记《颠覆者——周鸿祎自传》出版,我第一时间购买了。这时候,范海涛这个名字就深深刻在我心里了。
在当当上看到她根据自己的留学故事写了一本书《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我立马下单买回来。
当时买回来的书很多,虽然把这本书买回来了,却一直没有看。
2018年的3月份,有朋友给我介绍一个写传记的机会,是给某位汽车企业的老总写一本传记,我才突然意识到,写传记还是自己的梦想。
我又想起范海涛的这本书,刚好,她的书就在书架上。周日,吃完早餐,我就捧起她的书,没想到被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当我读完最后一页,看下手机,已经是12:53,我用了整整4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总结下这本书带给我到几点收获。
第一,当你真正渴望一件事,你总是能够实现这件事。
在李开复的推荐序中,他提到范海涛刚刚给他写英文邮件时,英文表达支离破碎,但她用一年的时间,就写出了完美的英文邮件,并且收到了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的录取通知书。
短短一年的时间,她就有如此巨大的进步,就像傅园慧说的:“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她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准备托福,GRE考试的经历,每天清晨冲出家门去新东方上课,上完课再冲回家,换上职业装,去采访,写稿子。
她一边全职工作,一边备考。这一年几乎推掉了所有的旅行和大部分的饭局,更重要的是,推掉了很多合作机会,像写传记啊,独家采访等等。这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来拒绝这些诱惑和机会。她的信念十分坚定,就是想要去美国留学,所有的意志力都用在备考上了。最终,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第二,通过这本书,简单了解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的教学方法。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海涛在书中也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她重点介绍了杰瑞老师的课堂以及教学方法。
其中,有文学写作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大家写一篇“以手”为主题的文章。让大家描述一位朋友,但不能用一个形容词……。这些都是文学方面的写作训练。
其次,老师会带着学生去挖掘自己身上的故事。范海涛在书中有讲到,通过书写老师布置的一些作业,让自己打开内心。《开发故事创意》这本书也有讲到,写作者首先要学会写自己的故事,要打开自己的内心,不要隐藏着自己的故事。你越了解自己的内心,你才有机会走进别人的内心。因此,不少写作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历史有很多实践课程。老师不仅仅是讲理论,让学生去做练习,会有很多实践的课程。
实践课程分为两种,一种是邀请一些事件的亲历者,像911事件的消防人员,经历艾滋病爆发的艺术家等来到课程,亲身讲述自己的故事。也会邀请台词演员,来演绎一些口述历史的剧本,这样课程更加生动。
第二种就是学生亲自进行口述的实践。比如,杰瑞老师会带着学生去财富中心(帮助出狱犯人适应社会的公益组织)去采访监狱中的犯人。范海涛详细介绍了她采访贩毒的柯蒂斯的故事。老师也会布置作者,让学生去做采访,范海涛采访的是一位亚裔的女孩的故事。
这些课堂教学的内容,让我对口述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要写好传记,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走进采访者的内心,还要帮助他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曾经的选择。就像范海涛在书中讲到一段话,我觉得非常贴切:“如果口述历史的采访是一条河流,那么采访者其实应该是一个舵手,在这条河流上舵手只是微微地调整方向,让采访顺着时间流动的方向前进。”尊重和耐心,是这个“舵手”必须具备的素质。
另外,写作者对文化的了解,对时代背景的了解等等,都会影响着他对采访者的理解以及对一些时代机遇的识别。
因此,要求写作者有比较广泛的背景知识,对事物有比较深刻的洞察力,对人性的洞悉,最重要的,是人文关怀,以及对传记写作的热爱。
传记写作是非常费时费力的一种写作方式,写作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及对采访者和采访者的家人朋友,进行大量的采访,还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梳理出写作主线,挑出重点的写作内容,要不然传记就容易写成流水账或者是一个人的生平史。
第三,了解留学的真实面貌。
对于未曾留学过的人,总是会对留学生的生活充满幻想。其实,留学是非常艰辛的。尤其对一个人的自立能力要求非常高。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全部要自己搞定。最难捱的是孤独,在国内有朋友家人的陪伴,在国外,真正是一个人,即使偶尔有朋友一起玩,但大部分时间,需要自己与孤独相处。
当然,留学也是一种洗礼,当你顺利地毕业,你仿佛是脱胎换骨一般,重获新生。
第四,了解留学的利弊。
徐小平老师在推荐序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范海涛留学的想法,他认为,其实她去留学,错过了事业的大好发展机会。
范海涛在2011年出国留学,我个人认为还是挺艰难的一个选择。在2009年,她与李开复的《世界因你不同》出版,成为了百万畅销书,她获得“蓝狮子中国本土最佳商业作者奖”,其实,这给她开启了全新的领域,她可以在传记写作这方面再深耕,再写几本百万册的传记,这可以一下子打开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中国传记写作的领头人物。当时,确实也有很多机会找上门来,但她因为要复习英语考试都一一拒绝了。
其实,那时候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在传记写作这一个行业,因此去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口述历史专业。
等她学成归来,那是三四年之后的事情了,等她出版第二本传记,那是2017年了,离上一本传记相隔了8年的时间。
同时,中国的图书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8年前的图书市场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图书市场,涌现很多青年写作者。与8年前的图书市场相比,传记的走红,并不是那么容易了。
我不知道如果时光倒流,范海涛是否会选择同样的道路,我觉得很有可能,她自己也在书中写了。她当初选择留学,也是知道自己会失去大好的事业机会,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所以,时光即使倒流,她还是会跟原来一样。有些事情,是性格使然。
当然,她去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从长远来看,对她的事业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毕竟,中国很少有人,有口述历史的学位,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她必然可以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看完范海涛的《就要一场绚丽突围》,我还是很感动的,佩服她30岁后去美国留学的勇气,也敬佩她决心扎根传记写作领域之后的深耕细作。
如果将来想要从事传记写作,范海涛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榜样。
30岁后,你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情是什么呢?欢迎与我分享。
- THE END -
弘丹的新书《时间的格局:让每一分钟为未来增值》当当热卖中,如果喜欢弘丹的文章,欢迎点击链接购买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