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声》书评

克制而压抑


《哭声》这本书如果没打开看,读者大概会联想到太多一些可怕的内容,故事走向应该紧紧围绕“哭声”这两个字,情绪应该是声嘶力竭的,可以感染人的那种激烈情感,毕竟这是一部犯罪类型的小说。


内容提示:

一个昏暗的雨夜,当地警方接到一对父母的报案,称他们仅九周大的孩子诺亚被偷走了。消息很快在互联网上扩散,媒体、群众纷纷出动,搜寻一切可能的线索。然而寻找的过程并不顺利,言论的导向开始偏离预设的路线,被遗漏的证物、被忽视的细节一一浮现,失踪婴儿的父母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因为题材的关系,《哭声》围绕一个努力要掩饰过失杀人的家庭展开的:一对因为婚外情才得以重组的家庭,一个成为破坏他人家庭的第三者母亲,一个无辜可怜死去的婴儿,一个善于隐藏真相的男人,还有他的前妻和女儿。


这本书内容上看没有过多的悬念和刺激内容,穿插性多角度的描写让每个人物的形象都生动而具体,有点像是剧本类型的写作手法。所以BBC翻拍了同名剧集,可以看出这本书非常适合影视化。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有十余年从事刑事司法社会工作的背景,让这本犯罪题材的书很有代表性,据文中提及类似这类儿童伤害的案件一直都是常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所以《哭声》这本书对于一个案件的发生和每个人物遇到此类事件的态度及社会存在此类案件的思考才是更加值得我们读者关注和深思的。


《哭声》比较精彩的地方是对每个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和把握,每个人物面对一个孩子的失踪、面对他的死亡都表现出了复杂情绪,让人们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看到人心的多面性。


看完这本书,情绪上比较压抑,国外虽然对两性关系相对更自由开放一些,但是对待婚外情和第三者的道德谴责却都是一样的,书里除了一些情感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亲子关系的维护与修正也是笔墨着重的重点,可以看到无论是谁,哪怕是一个酗酒糟糕的女人或一个善于伪装去搞婚外情的男人,当他们为人父母,在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真挚的感情也都是值得肯定的。


书中失去自己孩子的乔安娜无疑是有些可怜的,虽为第三者,但是本性上又是有些良善的,有自知之明,心里存在的羞耻心会让她痛苦,所以最后无奈的收场也是让人唏嘘。


谁扮演了受害者,谁又是救赎者亦或是迫害者,每个人都在一种关系里扮演一个角色,每个角色经过生活的考验过后,甚至是可以相互转换。


《哭声》这本书除了追踪一个案件发展的过程,关于两性关系给我们带来的更多反思,找到避免这类悲剧案件发生的可能因素,或许才是这本书对社会的意义所在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哭声》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