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孤独》——数字化时代下的群体性情感疑惑,"消极性自我"的形成

图片发自App

  雪莉·特克尔教授,对于人与科技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用了15年的时间去研究,从最初的机器人诞生,到机器人的完善与应用,到后期网络信息时代的降临,科技发展大肆横行,从未停步。短短十多年的变化,让人的心态发生了规模性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也越来越渐趋简单与扁平化。

    正如书中所说"《群体性孤独》这本书描述了一对矛盾:我们对科技的期盼越来越多,却对彼此的期盼越来越少。我们处于一个完美风暴的静止中心。"不知道是科技控制了我们的探索与情感,还是我们拥有了科技之后的享受与满足。我认为,现在我们把自己框在了一个"虚拟的舒适区"。

    我们像牧民一样游离在信息空间中,陶醉在所谓营造的"四维空间"里,为自己赋予不同的身份,使用科技为自己穿上华丽的外衣,然后以各种技术方式寻找心灵慰藉……我们的交流,生活似乎简单化,顺畅化了,可我们处在这样"自认知"的世界里,愈发显得突兀。我们在虚拟的幻境中开始怀疑,开始揣测,开始沉迷,开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甚于,开始冷漠,开始淡化人性,开始经营自己所认为的个性,并不觉得自身产生了心境的变化。殊不知,一切都改变了,且还如此自然。但这种状态但凡持久,内心的情绪便动荡不安,意识到自己在梦幻的世界里呆的太久,想要出来呼吸一口现实的空气时,却发现周遭的现实世界早已荒凉不堪,凄清寂寥。于是乎,你赶忙回到自己的世界,躺倒在虚拟舒适区,再也不想出来。但此刻的你,身体可能被掏空了,孤独成为了你内心最强大的声音。

  是的,每个人都被"圆形监狱"束缚了。处在数字化的时代,都忘记了原本的状态。"消极做自己",却时刻渴望被他人关怀和重视。人人皆若此,却都不愿做异类打破舒适常规。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已经完全成型。这样的环境不仅局限于地域之间的信息流通障碍导致的隔断,更缩小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内心屏障。以致于人们宁可相信冷冰冰地编码,程序,机器,也不愿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温存。我们作为"人"的被需要在慢慢消失。

  只是结局是,对于科技带给人的冲击,并无定论,尤其在辩证分析与权衡下,特克尔教授也只能是说明问题,而持"中立"态度。只是,我想,这个世界在数字化的驱动下,慢慢会机械化,进而没了独处,只剩"孤独"。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想法,请大家多多指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群体性孤独》——数字化时代下的群体性情感疑惑,"消极性自我"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