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向桥通往县城漕河的路

每年回家,从县城漕河到向桥,走的是一字直线,大约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家,车窗外的景物,永远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不会因时光的改变而陌生,好些景物总是勾起人们的回忆。每逢汽车行到青石镇桥头边,拐弯向北又一路上行时,当年我参与修筑这一段公路时的情景又历历在目,仿佛是发生在昨天一样。


以前,由县城漕河到向桥,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总是沿着山边转,这应该是六七十年代,在“以粮为纲”政策的影响下,修路尽量不占水田,成为人们的共识,那就只能在山脚边迂回去修。那时人的脑筋,只考虑到尽量保留些能插禾稻的水田,却没有想到,机动车在那弯曲坡岭上行驶,要多烧几多的油。青石到向桥的沿山公路,好几个山嘴这边开车的人看不到那边公路上有没有人,因此出撞车事故的机率是很高的。还有一处叫陈坳的陡坡,全县闻名,乡间小马力的车辆,要是石头、石灰等货物装载得多了,在陈坳陡坡前,任凭你把车辆开得是如何黑烟四起,响声嘶天,那也是爬不上去的,总要预备三、五位青壮劳力在车厢后使劲地推。


“向桥到漕河的公路,太坏了!”那时乡村好多从事运输行业的人都这样不满地嘟囔着。

于是,修出一条平坦的通往县城的公路,成了九十年代初家乡人们的普遍心愿。上级领导,对于乡村芸芸老百姓们的心思,是看得很透的,于是修路就在某年的秋收之后正式开始了。


舍弃从杨畈过陈坳到青石的那段沿山弯曲路线,白水与青石本是同一条河流的上下流,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况且,千百年来,河水的自然切割力也是这样选择的,于是新的路线就采用与水流的轨迹相同。一为修公路,二也能筑固河堤保护农田,三是从河中取沙修路,比从远处挖山土来筑,也能节省下好大的工程量。


出工修路的指令很快由各村民小组长传达到了各家各户,“明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来,带上筦箕、扁担和铲锹,去邓桥捞河沙修路!”“呀,修路,来得这么快啊,我家的红薯还没挖完,油菜还没有栽,怎么办?”各塆村稻场上,村小组长的身后,总有农民们在窃窃私语着,自言自语着。唆,不管自家的什么事还没有做圆,明天别家人都去修路,咱家没人去也不像话。于是在晚饭过后,收拾好明天所要的农具,绑上自行车,另特地检查一下自行车,给车胎打好气,明早天没亮就要上路去邓桥。

九十年代中,青壮年农民们多能骑自行车,在黎明前的半昧晨光中,白水公路上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也有一小部份年色稍老、步行前进的农民,大家浩浩荡荡,向邓桥村赶去。


工作开始了,主要内容就是把白水河中的黄沙捞起来,垒成公路的路基。年青力壮的人先下水,大家以自然塆村小组为单位,从河心到河岸排成一条长队,一人在河水中铲好一筦箕沙子,递给身后的一人,如此类推把沙子运送到河岸上。一个塆组的人团结组合,就像是一台长臂的挖沙机,工作效率很高的,当太阳高升有点晒人的时候,河岸边捞起的黄沙堆已经相当可观了。爱抽烟的人烟瘾发作了,同村男人之间相互递烟,大家挤在一堆,蹲下吸烟。人们谈起了家常琐事,谈起了打牌输钱的事,有人带来了扑克,想趁这个人员集中的机会来两把。村里的干部出现了,常常是带着严肃的表情:“你看,你看,别的塆组捞的沙那么高了,你们还想打牌,打算干到什么时候,干到过年呐?我告诉你,先完成任务的,先回家做自己的事情……”


于是,停歇下来的人群又慢慢蠕动起来,河中的黄沙和黄沙下层的黑泥,又一筦箕一筦箕地递上来。大家一边干,一边开着乱七八糟的玩笑,什么无聊的话都说了出来,以渲染这枯燥无味的工作场景。“哇,今天来修路的人真多啊,连斌冲、狮子堰的人都下来了。”“以后路修好了,他们也走的,你估摸一下,今天这河里一共有多少人?”“从上至下看去,我估计总有一万多人,一个师吧。”……


经过十多天全乡人员的捞沙作业,路基算是完成了。于是大家停歇一段时间,转而从事各自家中的农活,另则,这路基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让它“老”起来。

姜冲河是向桥境内重要的一条河道,它是在邓桥村头汇入白水河的,河水无法改道,公路要从河面上跨过去,这处是必须要修一座桥的。乡里的领导给各村干部做过工作:“邓桥附近几村离得近,方便一些,修桥的工作任务,就要多做一些。因唐山、棠树岭等远处的人来这里,光来回走路就要花上半天的时间。”


王塝村是为修桥准备石块,这是件很费力气的事情,但修桥修路是为子孙造福的事情,村民们都没有怨言,在村干部和塆组组长的通知下,大家也都听话地拿起家中的各类工具,去山上采石头。

好石头必出自高山,青壮劳力们天刚亮就骑自行车来到宋树村内的手巾庵山边,在这处亲戚家凑合着吃了早饭,大家就摩拳擦掌地上山选石头。以手巾庵公路为界,山上的石头,找到合适的就向下滚,还比较轻松。但是因附近的石匠们长年累月地在这里营生工作,消耗了不少好用的石块,现在手巾庵可用于修桥的方石已经很少了。因此主要的石料,还是要靠人力从手巾庵河床里向上抬。


在“一线天”小型水电站旁的河床里,横躺竖躺的方石还真不少,乡亲们两人一组或是四人一组,忙碌地向山中公路上抬石头。沉重的石块,让杉木棒压得丝丝作响,肩膀压得生痛,每个人的额头都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有经验的人特地带来了一块洗脸手巾,走几步,擦干一次面上的汗水,可以更好地向前走,一步一步地向山中间的公路攀去。


我们塆组的人劳累了一整天,快收工时乡里派来了一辆拖拉机,大家又七手八脚地把大石块装上车。就在大家以为终于圆满地完成了采石任务时,一件谁也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让大家的劳动成果全毁了。原来,开拖拉机的人是本村的人,人缘很好,见到熟人就打招呼,他忙于和众人说话,却没有把拖拉机固定好,沉重的石块装满车厢后,不料拖拉机竟沿着有些斜的手巾庵公路自动地向前滑动了,越滑越快。开车人发现了,惊慌地在后面追,可有什么用,不到一分钟,这辆装满修桥石块的拖拉机滑下了手巾庵河里,只听“咣当”一声,大家辛苦抬上来的石块,又都还回了河床。累得筋疲力尽的村人们叹了口气,此时天快黑了,大家只得先回家,明天再来想办法。虽事隔多年,那拖拉机滑下河床的事,塆组的人都还记得,这也是当年修路修桥大工程中的一件小插曲。


从向桥到县城漕河的公路,在人们的辛苦付出下,大约在两三年内就完全修成功了,后来还铺上了沥青,近几年又加上了绿的钢围栏,越来越现代化了。家乡的人们,都是沿着这条路走向外部世界,走向自己的理想彼岸。我每年回乡时,当汽车行驶到我当年参与劳动的那一段路面时,好多的往事就在车窗外一一闪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向桥通往县城漕河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