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8.6-1987.2.22)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


安迪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被查出了一种神经类的疾病——小舞蹈症,一发作起来就四肢不由自主的舞动,这不得不让年幼的他常年在家休养。

安迪的母亲见儿子只能孤独待在家里,就为他买来大量的电影杂志、漫画书,后来安迪回忆这段时光时说,这些刊物极大影响了日后他在艺术上的喜好。

顺利从高中毕业的安迪本来想从事艺术教育行业,但很快他转变想法,考上了卡内基理工学院的商业艺术专业,为他之后的消费主义艺术打下坚实基础。

在校期间的安迪非常活跃,尽管他个性沉默,却从不故步自封——报名舞蹈俱乐部、参加美术协会、成为学生艺术刊物《Cano》的艺术指导、为杂志手绘封面与内部插图,安迪马不停蹄地周转在艺术相关的活动之间。

安迪早年为《Cano》创作的封面 图片来源:Print Magazine Cano cover

安迪在校期间除了不断吸收固有的商业设计经验与经济思维,还积极探索如何激发人们的感官联想和内心欲望,商品的象征性和符号性被重新建构并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直到毕业后,在杂志上有工作经验的安迪成为颇为成功的杂志插图与广告设计师,不仅为《Glamour》、《Harper’s Bazaar》等大刊画过插图,还为鞋履品牌Israel Miller担任设计师,并收获热烈反响。

在鞋履行业的工作经验启发了安迪研究出日后闻名遐迩的“丝网版画”。

1962年,安迪以“金宝罐头汤(Campbell’s soup cans)”为主角,画出了除了口味不一外完全相同的32幅罐头画作。

可最初,这组作品却受到大众的嘲笑与漠视,直到Ferus画廊的老板Irving Blum声明,要以一个整体去看待这个系列的画作,才点醒当时的人们——因为如此刻板的重复,正是当时美国消费文化的最好体现。

安迪作品《金宝罐头汤》 图片来源:MoMA


《金宝罐头汤》系列 图片来源:Time Out

之后不到年末,《金宝罐头汤》就受到火热追捧,成为当年最具话题性的事件之一。

安迪的波普事业越来越成功,逐渐创作出《玛丽莲·梦露》、《可乐樽》、《车祸》、《电椅》等等知名作品。

安迪作品《玛丽莲·梦露》 图片来源:Pinterest

《玛丽莲·梦露》以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列,看似仅仅是简单的图案排列,但真正含义是借梦露的画像代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大众流行文化,大众趣味正是大批量制造出来,直到让人厌倦。

安迪为可口可乐设计的经典玻璃瓶 图片来源:Adbranch


安迪的作品大多是以不断复制的形式呈现,看似简单、无聊,却传达出一种讥讽的意味,代表着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使美国进入了所谓的消费社会。为了刺激消费,消耗剩余产品使经济得以复兴,商品生产者不断地生产和推销产品,通过广告、宣传等诱导的方式不断扩大民众和社会的需求。

新的消费形式改变了民众的生活结构,新媒介的普及和渗透悄然改变着社会民众的思维习惯,商品物质崇拜和商品传播符号的价值一度为大众所迷恋。

而安迪是最早预感到60年代这一主题的艺术家。受国内经济形势和机械复制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安迪·沃霍尔开始以消费逻辑与商业价值思维看待世界,建立起具有强烈个人符号特征的“复制”的艺术表达方式。

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

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

“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

他偏爱重复和复制。

“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

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

“我想成为一台机器。”

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他的画,几乎不可解释,“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

实际上,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迪·沃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