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并不是loser的自我放弃

上个月,我陪女朋友外出考研,因为报名比较晚,成都的考点被抢光了,最后只能选择相对较近的广安。

圣诞节早上我送她去**中学考试,学校挺大的,只让考生进。我无聊,就在学校外边晃悠,发现学校大门左右刻着两行字:“读书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能刻在大门左右,想来应该是校训。这两句话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听到,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总有人这么提醒,但今天看它被刻在如此庄严神圣的教育学堂大门两侧,却觉得无比地讽刺,心想:读书成就了什么未来,知识又改变了谁的命运?

读书是辛苦的,“十年寒窗苦读日,换来金榜题名时。”古代天下读书人何其多,金榜题名的又有几个?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没能考取功名,读书人的日子多半不会好过,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可曾被大家敬重,又可曾换来几分钱财?最后还不是被逼得行偷窃之事,偷了之后还不忘说一句:“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

比起古代,现在的人幸福多了,现代社会是相对公平的,好好读书,一般也读得出来,拼命赚钱,一般也赚得到钱,只要你足够努力,社会就会给你很强的正向回馈。努力,成为了现代人的习惯,只要努力,就是对的,就是好的,大家不会去思考,我们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如果非要说意义,大概就是大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努力,是为了成为人上人,那么什么是人上人?吃得比别人好,穿得比别人好,住得比别人好,也就是比别人体面,这可能就是读书成就的未来,知识改变的命运。

相反,大学的校训就显得高雅了很多,如我母校:“厚德博学,精思笃行。”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不体现着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但现在很多大学生从踏入校门那一刻起,满脑子想的是毕业后找一个体面的工作,钱多活少的那种。甚至很多高考志愿都不是自己填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只是看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工资高,就报什么专业。也是,不能奢望一个从小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观念残害的年轻人经历一次高考就能改变对学习、知识的看法。

考研考公近年来极为热门,难度逐年攀升,今年共有四百多万考研人齐赴考场。我还记得我当年高考时都才九百多万人,相当于一半的高考学子都在考研,虽然这四百万中有应届生,有往届生,但也算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了。难道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他们不懂吗?他们只是对学历有着信徒般虔诚乃至盲目的信仰,挤破头也要冲过去,甚至不惜五战六战......我想,他们并不都是想为中国学术事业做贡献吧。我听过一个说法:犹太人看见有人在路边开了加油站挣了钱,就会在旁边开汽车旅馆,便利店等配套设施。但中国人看见别人在路边开加油站挣钱了,就都会去开加油站,最后谁都没挣到钱。这种关于犹太人和中国人的论述正确与否,我不知道,但这两种现象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女友曾说,她在小比交换的时候,同学的年龄、背景十分多元,课堂参与度很高,反观国内,学校仿佛只是年轻学生和老师该待的地方,老师讲学生听,神圣得只可远瞻。

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回望这一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什么都不记得,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年终总结时翻遍相册,努力回忆,才能勉强凑个几百字。回家过年,听着父母亲戚谈论自己,都说这孩子真能干,有出息。每到这时,我都会汗颜无地,我到底出息在哪?

从小,父母对我说:“你要努力学习,才能出人头地。”工作后领导说:“你要拼命工作,才能升职加薪。”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父母举办升学宴,大家百般夸赞。人模人样地面试,进了一个不错的公司,朋友知道了,前来道喜。努力工作,拿着还不错的工资,隔三岔五地请客,买漂亮衣服,周围人都投来肯定的目光。我还要房车双全,在市中心买房,在交通红得发紫的城市买车,大家有的我要有,大家没有的我也要有,我享受大家肯定的眼神,我想变成别人眼中的样子,但却忘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

我很喜欢“躺平”这个词,躺平并不等同于懒,它是对这个社会不合理的现象理智地、有结构性地说“不”。何况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先进集体,谁都不应该被决定,谁都不应该被定义。知识分子就一定比贩夫走卒高贵吗?不一定。如果人生不如意,何不躺平?我们要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活在别人眼里,如果一直都在渴望被定义,被肯定,而没有自我认知,人生岂不是很无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躺平,并不是loser的自我放弃)